2020年
马树友
马树友,男,汉族,46岁,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旗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为了让笤帚苗这一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马树友立足当地笤帚苗产业发展现状,创新组织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带领群众找到了一条发展笤帚苗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的新路子。他深入调研,跑遍全旗每一片种植基地、每一个加工企业、每一户加工户。他研究市场规律,从创新良种推广方式入手,解决了笤帚苗原苗产量低的问题;他认真分析市场供给,创新产品研发方式,实现了笤帚苗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目前,他已将全旗8万农牧民带动到笤帚苗产业链上,占全旗农牧民总数的1/5以上。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已经带动4459户、9363名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年增收4800元以上。韦永胜
韦永胜(左),男,汉族,39岁,中共党员,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坪坝村第一书记(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驻村干部)。
韦永胜创新践行“三三联动”,抓党建促脱贫,使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显著增强;探索践行“四点半课堂”,2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加入学习,志智双扶成效显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扩建公路22公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引领群众走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之路;建立壮大了集体经济组织;探索践行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成绩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2018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坪坝村整村脱贫;2019年,坪坝村获市级“文明村镇”称号。旦增称来
旦增称来,男,藏族,29岁,群众,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年堆乡尼玛藏式卡垫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为了传统藏毯文化不失传、实现更多的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的就业机会,旦增称来把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研发了藏毯的纸样实用技术,促使江孜县藏毯文化转型升级,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在推动藏毯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同时,他提出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培训就业+无偿对无劳动力贫困户分红”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65名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名、残疾人4名)稳定就业、增收致富。合作社每年向135名无劳力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帮扶1500元,累计23万余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朱震宇
朱震宇(右二),男,汉族,41岁,中共党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肝胆外科二中心移植外科副主任。
朱震宇作为军队医疗专家和藏区包虫病救治团队骨干,牢记军人初心、践行医者大爱,5年内16次带队前往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青藏高原行程2万余公里,克服高原缺氧、路途艰险等困难,进毡房、入帐篷,筛查救治包虫病患者1.1万余人次。发挥精湛医术、矢志创新攻关,牵头承担全军藏区包虫病救治“样板工程”任务,带领医疗队对口支援西藏丁青县人民医院,帮助该院开设首个肝病门诊,率先在昌都地区启动乙肝母婴阻断工程,成功开展首次乙肝病毒定量检测,完成海拔3800米以上高原包虫病救治手术,首创的“整体剥除技术”让235名贫困患者摆脱病魔。倾心传授帮带、培养技术骨干,协调推动西藏第二人民医院成立第一家藏区包虫病救治中心,牵头举办全军包虫病诊疗技能培训,帮助培养医护人员1100余人,为当地群众送去幸福安康。向辉
向辉(左一),女,土家族,43岁,中共党员,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向辉依托来凤县农业资源优势,整合县农广校资源,实行全员、全科、全产业链培训,实现“员工变教员、基地变课堂、学员变社员”的转变,融合创新了“产业扶贫+职教提升”脱贫攻坚模式,建成1.2万亩扶贫实训基地。承担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她先后培训5430人次农民,其中贫困户1791人次;吸纳585户贫困户为合作社成员,215名贫困人口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直接带动667户贫困户奔向致富路,辐射5个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她在扶贫路上的创新探索得到社会各界肯定,先后获得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农业部“农业科教兴村杰出带头人”、农业农村部“全国十佳农民”等称号;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首批创业创新园区、全国第二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和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李光辉
李光辉,男,羌族,52岁,中共党员,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县脱贫攻坚办主任。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境内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落后。李光辉分管扶贫工作7年来,迎难而上,敢于创新,带领全县2万余名贫困人口于2019年全部脱贫。他立足本地资源,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建设“五大农业园区”基地75万亩,带领北川连续6年获评四川省“农民增收先进县”;他创新打造“互联网+精准扶贫代理记账”平台,破解扶贫资金监管难题;他动员全县干部职工开展“结亲帮万户”结对帮扶活动;他推动实施改厨、改厕、建入户路、硬化院落等环境提升项目,惠及11000余农户;他利用“三羌共治”,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肖正强
肖正强,男,苗族,39岁,中共党员,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2016年10月,肖正强担任平元村党总支书记。面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403人、贫困发生率8.9%、“地平、村弱、人穷”的现状,肖正强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用在部队学到的管理经验和军人思维治村,以作战方式做事、治军方式治贫,搭班子,抓工作,补短板。他革新村委管理,激活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他组织全村39名退伍复员军人组建“特战队”,在全区率先成立老兵调解室;四处奔走争取资金项目、走家串户协调纠纷。创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制定村规民约,带领群众决战脱贫攻坚。2019年底,平元村人均年收入达11360元,首次突破了万元大关,实现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平元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进村。平元村委2018年荣获“全区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肖正强先后获得“第六届贵州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贵州省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吴梦秋
吴梦秋(左一),男,汉族,58岁,中共党员,上海蔬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
吴梦秋借助农批流通行业的实践,探索了“签约基地”产业扶贫、“搭建平台”销售扶贫、“打造品牌”消费扶贫、“设立项目”公益扶贫等精准扶贫的“上蔬模式”。他牵头对接云贵24个产业扶贫基地,组织当地农副产品进上海,开辟扶贫专位和绿色通道,减免各项费用;他带领团队开展“云品进社区,万家帮万户”系列活动,销售各类爱心扶贫大礼包;组织“百县百品”项目评选,致力于更多渠道消费帮扶,助力更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相关项目先后被评为2018、2019年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上蔬集团年累计销售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12.5万吨,销售额近8亿元。今年,他积极组织各市场有效对接,1-5月累计销售云南等地菜、果、肉等7万余吨,销售额近4亿元。张华
张华,男,汉族,54岁,群众,甘肃中盛农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2011年开始,张华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发展肉鸡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年增收1720万元;安排1500多人就业,年发放工资5400多万元;物流运输及三产带动500多人就业,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2016年以来,公司通过“331+”扶贫模式,已带动全市建成“331+”合作社686个,17789户入社贫困户累计获得收入2400多万元。通过公司代养方式,为21109户贫困户(15119户已脱贫)提供收入3622.32万元,户均1700元。同时,贫困户通过自主养羊,户均收入16403元;通过订单种草,户均收入6700元;累计吸纳贫困劳动力2100多人入场务工,人均年收入3.6万元以上。通过“五位一体”模式,建成合作社352个,带动贫困户11966户,年收入1477.6万元;带动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13万亩、苜蓿(燕麦草)5万亩,通过提供饲草年收入1.8亿元;吸纳贫困户就业272人,人均年收入3.6万元;吸纳当地未就业大学生1200多人,其中,贫困家庭大学生300多名,年工资收入5万元以上。多年来,累计向社会捐助1.68亿元。张金霞
张金霞,女,汉族,65岁,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张金霞从事食用菌科研40多年、产业科技扶贫33年。育成食用菌新品种19个,在全国推广应用。积极参与国家食用菌产业规划和菌种法规政策的制定,常年奔波在产业扶贫第一线,足迹遍布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燕山—太行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等连片特困地区,甘肃省舟曲县、四川省雅江县、西藏自治区亚东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等40余个深度贫困县。建立了“首席+团队+县主管干部+技术经济明白人”联合扶贫攻坚模式。为主产县制订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建议、设计技术模式,建立研发基地,送菌种、送技术、做培训,指导食用菌生产,在河北省承德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州省毕节市等地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张琦
张琦(左),男,汉族,57岁,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张琦积极倡导“绿色减贫”理念,首次构建“中国绿色减贫指数和指标体系”,在绿色减贫理论与科学评估方法上取得创新,被国内外普遍认可和肯定。2011年创立高端智库中国扶贫研究院,直接服务国家脱贫攻坚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主持课题研究100多项,20多项成果获国务院扶贫办、2项获教育部采纳和批示。2016年以来,主持多省贫困县考核和退出第三方评估,曾担任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定点扶贫考核专家组组长,为脱贫攻坚考核制度的制定作出了突出贡献。阿布都沙拉木•牙生
阿布都沙拉木·牙生,男,维吾尔族,36岁,群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巴楚县色力布亚镇拜什吐普村村民。
勤学善思敢试,青年农民变身发明家。初中毕业的阿布都沙拉木·牙生参加新疆畜科院“访惠聚”工作队的科技兴趣小组,发明了“瓜开沟平地覆膜一体机”, 已销往全国各地163台,获利近50万元。此后不断创新,以科技助力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开设工厂培养工人,指导农机服务。创造近200个就业岗位,带领村民脱贫增收。榜样示范带动,更多年轻人成为创业能手。他积极参加扶智扶志活动,激发更多年轻人学习科技和创业就业热情,亲自授课,带动1000多个劳动力就业。先后获得“新疆喀什地区农村致富带头人”“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等荣誉。陈灿平
陈灿平,男,汉族,47岁,中共党员,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西南民族大学挂职干部)。
西南民族大学扶贫干部陈灿平博士,2018年在长沙主持建成全国第一个县域经济离岸孵化器——安化黑茶离岸孵化中心,聚才引智,使安化黑茶线上销售额扩大到3.3亿元以上。2019年负责安化黑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扶贫支柱产业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躬身入局,开辟了信息化扶贫助农新路径。疫情发生后,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利用抖音平台直播带货1500万元,帮助近千人脱贫,带动本地扶贫助农产品网络销售超过1.8亿元,引领全国基层干部直播带货潮流,为全国多个产茶县提供了信息化扶贫助农“安化模式”。孟守东
孟守东(右),男,汉族,49岁,中共党员,安徽省扶贫办产业指导处处长。
为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机制、提升金融扶贫效果,孟守东深入省内外调查研究,创新提出了扶贫小额信贷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一自三合”模式。对有自主发展意愿和发展条件的贫困户,通过一家一户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扶贫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对自主发展能力弱和条件欠缺的贫困户,通过合伙、合作、合营方式,贷款后“抱团发展”,聚合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从“贷得到”到“贷得准”“用得好”的转变,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带贫减贫之路。截至2019年末,安徽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37.5亿元,“贷”动了89.4万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侯桂森
侯桂森(右二),男,汉族,65岁,群众,河北省阜平县食用菌专家组组长。
2015年9月,侯桂森受聘成为河北省阜平县食用菌发展专家组组长、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长。致力于科技扶贫30余年,探索出一条发展食用菌产业扶贫新路径。常年扎根太行山区,把100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引入阜平县,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创立发展新模式、解决技术瓶颈问题,阜平县食用菌产业从零起步发展至今已覆盖全县13个乡镇140个行政村(全县有209个行政村),建起菌棒基地6个、高标准产业园98个、出菇棚室4610栋,年栽培香菇黑木耳7500万棒,年产鲜品菇耳5.5万吨,实现产值9亿元,群众增收2.55亿元。娄可伟
娄可伟(右),男,汉族,47岁,中共党员,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县委副书记(中国工商银行挂职干部)。
2016年被中国工商银行委派参加脱贫攻坚工作,他矢志创新,用心血和汗水深耕每个扶贫扶志项目,以精准减贫带贫助推南江县2019年4月顺利脱贫摘帽。他探索创新的“借羊还羊”产业扶贫模式被评为“全球减贫最佳案例”,吸引社会各界投资3000万元,设立基金支持推广,带动4000多户贫困户稳定脱贫;他探索实施的“驻村工作队工作法”,深度破解金融扶贫好政策难落地问题,协调发放各类扶贫贷款16.5亿元,惠及群众66万人;他示范推行“乡村道德银行”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并被列入《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一书。他被评为“全国乡村扶贫扶志典型人物”。他的务实创新得到社会各界点赞,更得到当地干部群众广泛赞扬。姚佩君
姚佩君(右二),女,汉族,50岁,民盟盟员,海南正和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2017年,姚佩君创立贫困村集体企业创业辅导中心,通过打造贫困村基层党建引领、村民民主自治监督与现代企业管理相融合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建了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分置的现代村集体企业管理体系“本号模式”,指导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22个行政村创办村集体企业,直接带动全镇贫困户2807户11403人脱贫,取得了较好示范带动效应,先后指导全省132个村(含81个贫困村)创办集体企业,受益贫困群众3.5万人。该创新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典型经验转发。袁相鼎
袁相鼎,男,汉族,37岁,中共党员,宁夏固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贷管理部总经理。
西海固地区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为发挥金融扶贫的撬动作用,袁相鼎结合农村金融工作实际,创建了“银行+涉农企业+贫困户+订单”的金融扶贫模式,通过银行给企业降低贷款利率,由企业和贫困户签订订单,并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价收购贫困户产品,受益贫困户和企业分别达到1.48万户、74家,促进贫困户增收500万元,企业年净利润收入1000万元,不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他建立了以村级为单位的农户经济信息档案,对所有行政村农户普惠建档、评级、授信,实行30万元以内免抵押、免担保纯线上信用贷款支农新模式,通过整村授信,已完成有效农户信息采集16409户,完成评级15290余户,授信金额7.97亿元,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动力。徐万年
徐万年,男,汉族,63岁,中共党员,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党支部书记。
2009年,52岁的徐万年怀着“让村民们共同富起来”的责任和情怀,放弃做得风生水起的生意,回到黄溪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他把创业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村庄的建设发展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土地园林化、耕作机械化、住房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五化”发展理念和“家家有资产、户户有股份、人人有就业、年年有分红”的“四有”发展目标,带领村民们发展蚕桑、蔬菜、花卉苗木、茶叶、有机葡萄五大主导产业2800多亩,年创收1200余万元,其中,蚕桑产业辐射到全县13个乡镇70多个行政村,带动4000余名贫困群众从业,为每户贫困户年均增收2—3万元。2019年底,黄溪村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西省美丽宜居村庄”“江西省AAA级旅游村”。徐冠巨
徐冠巨(右),男,汉族,59岁,无党派人士,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冠巨坚持真情实感、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的“三真”扶贫理念,带领传化集团在中西部地区投资130亿元,建设智能物流平台,创造了通过小微物流连接千家万户的物流扶贫模式。该模式有效打通了贫困地区农产品出山的“最后一公里”,年运输农产品达2000万吨,实现了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双轮驱动。实施“安心驿站”公益扶贫项目,帮扶56360名贫困卡车司机。捐赠30亿元,成立传化慈善基金会,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发起“健康扶贫行动”,援建千村传化“安心卫生室”,探索了“建室、助医、扶医”全链条参与方法,实现了村卫升级、村医赋能增收双向推进的健康扶贫新模式,服务村民116多万人。徐冠巨将企业的主要业务伸展到扶贫领域,同时瞄准健康扶贫的短板,创新出了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双创模式。两年来,累计捐赠2亿元,惠及逾2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就业200万人。高岩
高岩(左),男,汉族,45岁,中共党员,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高岩常年致力于生物质资源利用与盐碱地改良研究,在吉林省通榆县实施“快速液化农业废弃物改良盐碱土壤综合利用技术”,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品,采用近临界水技术,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水作用下制备得到固、液态有机肥料,进行盐碱地改良,解决了传统有机肥生产周期长及秸秆燃烧、畜禽排泄物乱弃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问题,为建设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技术选择,在全国具有推广价值。累计引入扶贫资金1500万元,改良盐碱耕地1300亩,玉米最高增产3265斤/公顷,增产率19.8%,每公顷净增收1000元以上,累计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深度贫困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2019年,他获得吉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高春艳
高春艳(左二),女,汉族,56岁,中共党员,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
牡丹江市优秀中青年专家,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高春艳挂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市下城子镇悬羊村第一书记,任服务“三农”工作站站长,进村后,她充分发挥自身的农业技术专长,和村委会班子就悬羊村发展黑木耳产业达成一致意见,推行“科技推广+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以科技示范引领,解决资金、品牌、市场、用工等问题,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废弃菌袋循环利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创办田间技术学校,激发自主脱贫动力。全村已有400多农户从事黑木耳生产,年产量2000多吨,年产值1.2亿元,户均年收入15万元以上,转移周边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次。常明昌
常明昌,男,汉族,57岁,九三学社社员,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35年来,常明昌致力于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发表论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培育新品种2个,授权专利6件,创立黄土高原代料栽培香菇新模式,完成技术标准19项,建立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承担26项国家省级项目,3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40多个县进行科技扶贫,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带动3万多农户脱贫致富,经济效益约36亿元。探索出从庭院技术到产业化技术再到工厂化技术的产业扶贫模式,仅香菇栽培技术推广就在临县、广灵县等形成5个产值过亿元的基地县。他的先进事迹入选科技部汇编出版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扶贫100个典型案例》。谢俊锋
谢俊锋,男,汉族,49岁,中共党员,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副县长。
2016年4月至今,谢俊锋任柞水县副县长,分管农业农村、扶贫等工作。他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治本之策”,充分挖掘柞水本地资源,经考察研究后选定木耳作为扶贫产业,围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建设基地、培育主体、带动农户、打造品牌”六个环节,牵头制定木耳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创新推行的“借袋还耳、借棚还耳”利益联结模式被列入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案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保障机制,形成了从菌种研发、菌包生产、精深加工、终端销售、仓储物流、废弃菌包利用到信息服务的柞水木耳全产业链条,带动全县67.6%以上的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柞水县连续3年在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位居前列,均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县”和“综合评价好的县区”。2020年2月,柞水县实现脱贫摘帽。樊志勇
范志勇,女,汉族,36岁,群众,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樊志勇返乡创业13年,创建纳苏品牌,以“非遗文化扶贫”带动300多名绣娘脱贫致富。樊志勇对全国18个县的36个点进行彝绣讲座培训,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13年间,樊志勇不断创新商业模式,让绣片变产品;创新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把事业做成产业,让公益和效益共发展。用商业运作的方式帮助大山里的绣娘居家就业、造血脱贫,为彝绣产业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模式,为减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活化村寨生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樊志勇发起公益扶贫项目的4年时间里,围绕“文化传承、手艺变现、造血脱贫”3个重点投入200多万元资金,从一个人发起到一个团队的建立,再到全国性非政府组织的助力,坚持“手艺传递美好”的理念,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捐资助学、产业扶贫,通过一针一线绣出一幅蓝天白云下绣着花、养着家、带着娃的美好生活画卷。
2019年
王正
王正,女,汉族,46岁,民盟盟员。四川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副处长。
为较好地推进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进程,王正创新政策执行引导机制,先后推动出台《关于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动态管理机制的通知》《四川省支持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关政策》《关于进一步细化明确易地扶贫搬迁有关政策的通知》,建立省、市、县、乡分级分类易地扶贫搬迁常态化培训机制,明确了具体政策举措。她推动建立资金使用保障机制,研究出台《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办法》《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实现了资金管理规范化、使用便捷化、补助标准差异化。她推动建立工作督查通报机制,探索建立标准化自查、制度化通报、动态化稽查等机制。在王正的推动下,截至目前,四川省贫困人口已搬迁入住115.2万人,累计脱贫107万人。王安东
王安东,男,汉族,42岁,中共党员。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委办公室副主任、区扶贫办主任。
2016年,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融合”课题试验示范任务落户临淄。王安东以皇城镇为试点,将镇民政办、扶贫办融合成民政扶贫办工作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能和服务效率。探索实施城乡产业、教育、卫生等十个一体化扶贫工程,为临淄城乡一体化扶贫初步蹚出了新路。创新探索“扶贫+养老+助残”模式,将“以工代赈”应用到孝善扶贫领域,为贫困人口提供养老公益岗位,实现了养老不离家、岗位送上门,提升了贫困群众幸福指数。全覆盖实施贫困户“软件八有、硬件八达标”扶贫标准化建设,形成既有普惠性,又有个性化的标准化扶贫体系,推动临淄区高标准实现4300元以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走在了全省各县市前列。王思泽
王思泽,男,汉族,48岁,中共党员。云南省扶贫办政策法规处处长。
王思泽提出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六清”“六定”建管用模式,推动了脱贫攻坚政策精准落地。提出产业扶贫积分管理模式,强化正向激励,有效破解“政策养懒汉”的难题。提出全面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出“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攻坚模式,强化少数民族扶贫工作。提出“七看”“四帮”后续巩固提升攻坚模式,提高脱贫质量。一项项创新之举,成就了一项项丰硕成果。为云南省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脱贫摘帽,提供了有力支撑。乌布力艾散·乌布力喀斯木
乌布力艾散·乌布力喀斯木,男,维吾尔族,40岁,中共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和田霸丽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2010年,乌布力艾散•乌布力喀斯木辞去工作,创立“墨玉县霸丽穆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后发展为和田霸丽穆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值8000万余元,解决就业1500人(其中贫困群众956人)。他依托栏干村,打造集商贸经营、旅游观光、特色养殖等产业为一体的助脱贫产业园,投资500万元创建“扶贫产业一条街”,建设扶贫车间、扶贫摊位,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79个。给予在产业园创业的贫困户每月1200元的补助,带动他们实现脱贫致富。热心社会公益,多次慰问社会福利院、受灾群众和公安武警,资助贫困大学生,受到群众称赞。2016年,公司内部成立党支部,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设立汉语学习小组,成立员工托儿所,主动引导好、服务好员工,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卢尧
卢尧(右三),男,汉族,54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巫山县委教育工委书记、县教委主任。
卢尧提出“闭环”资助法,即在资助过程中做到精准宣传资助政策、精准识别资助对象、精准兑现资助资金、精准核查比对,实现无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的目标。提出“资助控辍、制度控辍、质量控辍、情感控辍”策略,通过“一生一案、一人一策”,使辖区内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49%以上。采取随班就读、集中就读、送教上门相结合方式,实现县域内适龄特殊少儿教育“全覆盖”。敞开职教大门,实行零门槛入学,帮助部分超龄肄业人员完成学业;通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赋予部分超龄肄业人员生产生活“金钥匙”。根据群众入学需求,科学调整校点布局,将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村校教学点优化为104个,实现无一个适龄儿童因居住偏远影响上学的目标。邬平川
邬平川(右二),男,汉族,49岁,中共党员。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挂职)。
2015年至今,邬平川连续两任挂职安徽省寿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扶贫是其分管工作之一。他探索精准扶贫战略,形成“适应四个转变、抓住四个机遇、推进四级精准”的工作思路,建立起考核评估、高位推动、部门联动、规划引领等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使寿县连续三年获评省级脱贫攻坚考核优秀,2018年成功实现脱贫摘帽。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为全县各级党政干部、扶贫专干、扶贫工作队作了10余次培训,撰写了10多篇总结文章。刘发英
刘发英(左三),女,土家族,49岁,中共党员。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
刘发英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她牵头组建“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团队工作室”,开展网络募资助学。她通过一条网络,凝聚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94名爱心人士,募集助学善款2117万元,资助武陵山片区和大别山片区贫困学生2.1万人次。她坚持“善款全额资助贫困学生”的理念,创造出“一对一”闭环结对帮扶模式,实行“透明慈善”,化解爱心人士质疑;推出“五步资助和一保护”流程;创新“平台+家庭+企业”资助模式,与教育扶贫政策相衔接,形成错位接力资助格局。她坚持做纯粹的慈善,其网络助学平台成为湖北省教育扶贫的一面旗帜。孙建设
孙建设,男,汉族,62岁,民盟盟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孙建设坚守太行山科技扶贫30余年,把苹果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观念带进贫困村,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新路径。2001年起,他先后走访13个国家和地区,走遍全国9省市苹果主产区,提出了适合中国自然环境、适度规模经营的苹果省力化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新模式。通过十余年的努力,在河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云南、贵州7省区建立苹果现代化栽培模式示范园。2017年开始,他牵头在保定市打造“太行创新驿站”。截至目前,共谋划建设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20多个设在贫困区县,规划建设面积28.3万亩,建成面积8.6万亩,涵盖果品、蔬菜等10大类26个特色农业产业,100多项新科技、新成果在驿站得以转化、应用、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带动7万农户增收。李仁兵
李仁兵,男,汉族,50岁,中共党员。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党委副书记、五星村党支部书记。
李仁兵带领五星村创新精准识别方法,按照“农户自测—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入户调查—回访统计—张榜公示—审核确认”的方式,形成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动态管理指标体系。2014年初,全村精准识别出134户438名贫困人口。他致力结构调整,借鉴“塘约经验”,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组建“村社一体”营山马铃薯种植合作社,种植三膜马铃薯等农作物825亩,年产值500万元。他争取产业扶贫资金25.5万元,帮助贫困户发展养殖等产业。他带领村“两委”协调资源,建成200立方米大水池3个,安装管网60公里,解决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目前,五星村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3076元增长到2018年的12557元。李幸泽
李幸泽,男,汉族,34岁,群众。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幸泽依托公司,围绕马铃薯产业发展,构建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定西市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按照股份合作方式,组建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吸纳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入股,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在乡村建设马铃薯储藏库,降低农户运输成本,提供就业岗位。与银行合作,创新连带责任保证担保、马铃薯和库存淀粉质押担保、保证金担保、信誉担保、马铃薯销售应收账款质押担保模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与农户签订订单种植、购销、代耕代收、土地流转等合同,形成稳定可靠的增收渠道,增强贫困群众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几年来,蓝天马铃薯公司带动定西市2.6万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辐射带动兰州、白银、张掖、武威、平凉、临夏等地发展马铃薯产业。李海波
李海波,男,汉族,41岁,中共党员。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
2016年8月至今,李海波挂职任河北省饶阳县副县长,负责扶贫等工作。他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引领脱贫攻坚。他创新政银合作模式,开发“政银贷”“政银保”“政融保”等金融扶贫产品,设立“金桥贷”转贷资金池,破解“担保难”等问题。创新“10+1+1000”金融扶贫机制,激发社会扶贫动力。创新开发政府增信网上系统,借鉴农业银行信贷网上审批模式,提高金融扶贫效率。创新金融扶贫融资渠道,累计推动16家扶贫企业实现多渠道融资。截至目前,累计帮助8000余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饶阳县实现脱贫摘帽。杨宁
杨宁,男,汉族,55岁,群众。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
杨宁作为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注重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开创养鸡产业扶贫新模式。培育出“农大3号”“农大5号”节粮型蛋鸡,饲料转化率达到1.99:1,比普通蛋鸡节约15%以上饲料,每只鸡增加9.15元的纯收入。2016年以来,在河南、河北、安徽等省贫困地区推广养殖节粮型蛋鸡501.35万只,帮助增收6016.2万元。培育出京红京粉系列的高产蛋鸡,生产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培育出的WOD168肉鸡,具有肉质好、生产成本低、成活率高等特点,满足高品质肉鸡的需求,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针对大别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资源特点、产业特色等,带领团队为各地产业扶贫“开方抓药”,帮助金寨县、霍邱县等贫困县脱贫致富。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模式,保障“金鸡产业扶贫计划”顺利实施,带动5万名贫困人口增收。杨曙光
杨曙光(左一),男,汉族,50岁,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委副书记、县长。
杨曙光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创新设计“党委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即由政府主导,组织贫困户建立合作社,由国开行河南分行等金融机构发放扶贫贷款,合作社统一建设高标准猪舍,企业租赁猪舍养猪,贫困户每年获得稳定收入,并可在养猪场就业。通过杨曙光创新设计的“内乡5+”扶贫模式,带动1.6万贫困户养殖生猪,帮助11680位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工资性收入2—5万元。支持内乡88个贫困村资产入股龙头企业享受优先股分红,确保每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10万元。2019年5月,内乡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目前,“内乡5+”扶贫模式已被河南、安徽、内蒙古、黑龙江等13省(区)39县复制推广。冷菊贞
冷菊贞,女,汉族,46岁,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西林子乡小南河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2015年12月,冷菊贞驻村后,从发展乡村摄影旅游破题,深挖小南河周边曾是赫哲族聚居地的历史资源,依托北京奕然影视公司在小南河村筹建影视基地,拍摄赫哲族抗战题材电视剧《黑金部落》,提升小南河摄影景点知名度。推出东北婚俗表演、登山赏景等游玩项目,增加农家乐“六大盆”农家美食,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争取扶贫资金350万元,建成暖棚、冷棚和花菇大棚42栋。推出“小南河村”牌辣椒酱,建成年生产能力100万瓶的生产线。目前,小南河村已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销售旅游产品、农产品累计收入400多万元,全村农民年人均增收1000元。张永安
张永安,男,汉族,46岁,中共党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4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连队党支部第一书记。
2018年2月,张永安主动请缨参加驻连工作。驻连以来,张永安注重传帮带作用,通过谈心谈话、帮带解惑、交友交心等方式,加强连队党的领导。注重在青年骨干中培养发展党员,把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他主动担任“草根宣讲员”,让党的扶贫政策和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动员46名贫困人口到纺织企业、保安公司稳定就业,月收入2500-4000元。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培养科技示范户近百户,建设早瓜秋菜示范冷棚6座,建立棉花、红枣示范基地近2000亩,直接受益贫困户57户。2018年底,51团4连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11%下降到5.6%。陈志彪
陈志彪,男,汉族,57岁,九三学社社员。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世纪之交,福建省委省政府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陈志彪积极响应,扎根革命老区20年,坚持水保科研与扶贫相结合。针对宁化县紫色土重度水土流失地植被恢复难问题,创建了侵蚀劣地植被快速恢复技术、水土流失地经济林开发种植技术等。在重度水土流失地推广“竹节沟+水保林”模式,采用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草、灌、乔相结合,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75%,土壤侵蚀量减少76%。在经济林流失地推广“隔坡水平梯田+挖鱼鳞坑”治理模式,土壤侵蚀量减少70%,地表径流减少60%,油茶产量提高15%。探索农户循环经济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指导形成“草—牛—蚯蚓—鸡鸭龟鳖—沼气—五大家鱼—果蔬苗木”的循环经济农业生产链条,成为“长汀经验”的重要科技贡献者之一。陈启宇
陈启宇,男,汉族,47岁,民盟盟员。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7年底,陈启宇率领复星集团启动了“健康暖心—乡村医生健康扶贫项目”,创造性地提出帮扶全国150万名乡村医生的“五个一”工程。截至2019年4月底,该项目为村医赠送12942份意外和重疾保险,总赔付额超过12亿元;他组织了54场线下培训,培训村医6089人,线上培训平台参训的村医4678人次;完成了296间村智慧卫生室升级改造,捐赠设备、药品等价值600多万元;在25个县发放共计500万元的慢性病签约管理奖励基金;与中国大病社会救助平台合作,通过驻点队员和乡村医生救助大病患者81例;表彰20名“暖心乡村医生”和“暖心乡镇卫生院院长”。该项目已帮扶4083个行政村卫生室,守护10742名乡村医生,惠及近200万户贫困家庭,其中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111.45万人。林杰
林杰,男,汉族,43岁,群众。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6年,林杰在广西都安县创新发展“贷牛还牛”扶贫产业项目,在发放牛犊给贫困户时,公司与贫困户、第一书记签署“贷牛还牛”三方协议。当贫困户养殖的肉牛达到出栏标准,由嘉豪公司统一回收。同时,聘用300多名贫困群众发展“粮改饲”种植。为牛犊投保,降低贫困户养殖风险。创建广西都安百旺养牛科研繁育基地和大都华牛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以“微生物+”为核心,实施“养殖六化”科技创新模式,采用芯片跟踪管理,为贫困户提供日常技术指导及养殖防病治病服务。成立肉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科研中心,培育致富能手200多人。2018年,嘉豪公司按每户一头牛犊向贫困户发放了1.2万多头,带动当地群众“粮改饲”种植10.8万亩。目前,该县养牛产业发展已超过15万头,带动1.76万贫困户脱贫。罗新增
罗新增(右四),男,汉族,50岁,中共党员。海南省五指山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
罗新增挂职以来,力推全国首例橡胶收入保险落地五指山市,为全市390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畅好乡胶农的3.94万亩天然橡胶提供价格保险,2018年获得橡胶价格保险理赔274.6万元,全市橡胶产量增长约30%,该做法也成为海南省总结推广的试点经验。他深入全市59个行政村调研100余次,积极研究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牵头完成《五指山创新型县建设方案(2018—2020)》,促成五指山市成为海南省唯一被列入科技部“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名单”的城市。他牵头制定并实施的五指山市《生态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意见》《知识产权扶贫鼓励办法》和《海南省科技特派员培训学院(五指山)建设方案》,为五指山科技扶贫作出突出贡献。金黎平
金黎平(右一),女,汉族,57岁,群众。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
金黎平率领团队从事马铃薯科研工作30多年,常年带领团队奔波在科技扶贫第一线,足迹遍布马铃薯主产县。她协助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意见》,帮助贵州省毕节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等制订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助力产业扶贫,开辟了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在科技扶贫过程中,先后培养“西部之光”学者、西藏和新疆特培学员和推广硕士等20多名,为贵州培养了2个“马铃薯博士”。2019年,金黎平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姚建民
姚建民,男,汉族,63岁,群众。山西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
姚建民长期致力于脱贫攻坚科技创新,总结出长城沿线半干旱地区小雨量降水发生频率大于72%的规律,研发出宽幅渗水地膜和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系列产品,波浪形覆盖免间苗免除草省人工旱作高产技术模式及配套系列铺膜穴播机械,将每亩100立方米的无效降水高效利用,亩产量成倍提高。该套技术被列入山西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6年以来,他带领团队服务于太行山和吕梁山贫困地区40多个县市和500多个乡村,创造了多个旱作谷子高产典型,助力多个贫困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和20多万人脱贫。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系列产品和技术推广至陕西、宁夏、河北、内蒙古等省(区),累计推广3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0.8亿元。他的团队获评国家创新团队,他本人荣获山西省脱贫攻坚创新奖、省劳动模范、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称号。黄国庆
黄国庆(前一),男,汉族,57岁,中共党员。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国庆从事扶贫开发工作25年,担任扶贫局长18年。他积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打造出社区性开发的“皇冠模式”、“协会+农户”的“元潭模式”、股份制开发的“漫沟模式”和景区依托型的“八亩模式”,生态旅游产业带动584户1806名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他提出打造“一个中心、两条战线、五个平台、百家网点”消费扶贫体系,使宁陕县被列为省级电商扶贫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2018年宁陕县完成电子商务综合交易总额1.5亿元,带动2675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县累计脱贫4423户14836人,贫困发生率由34.11%下降到9.13%。董高
董高(左二),男,土家族,45岁,中共党员。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委常委、恩施市人民武装部部长。
2007年起,董高连续7年担任军分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帮扶4个深度贫困村脱贫;2014年以来,他带领恩施市人武部又先后承担了3个村的定点帮扶任务。2017年,他再次主动请战,担任恩施市条件最差、距离最远、任务最重的红土乡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在扶贫实践中创新提出了“1个县级人武部牵头3个地方单位组成1个‘131’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1个贫困村;1个民兵干部带领3个民兵组成1个‘131’扶贫小分队,重点攻坚1个贫困户”的“131”扶贫新模式。“131”模式在扶贫任务重的定点帮扶村天落水村试点成功后,向全州推广。两年来,恩施共有15个“131”扶贫工作队、2627个“131”扶贫小分队、1万多民兵奋战在扶贫一线,15个重点贫困村1085户4235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程国华
程国华,男,汉族,50岁,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党委书记。
程国华走遍全镇19个行政村1145户贫困户,创新提出了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部署、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的“一线工作法”,提出“一亩果树脱贫一户”的创新思路,2016年以来,全镇累计发展果树经济林9000亩,带动贫困户518户1578人脱贫,人均增收4000元,成为内蒙古“林果第一镇”。全镇在公路沿线发展设施农业专业村7个,有66户贫困户迁入移民新居,投入设施进行农业经营,实现了住有新居、干有产业、富有进项。他创新提出 “一堂一群一场一训”的“四个一”文化引领扶贫模式,截至2018年底,全镇共组织乡村文化讲堂9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5000余人次,该案例被推荐到国务院扶贫办进行经验交流。截至2018年底,全镇11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脱贫986户2752人,13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实现整村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4%。廖杰远
廖杰远(前排左一),男,汉族,46岁,九三学社社员。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
廖杰远创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现任微医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9年来,他率领团队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扶贫方面积极探索,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川、宁夏等中西部省份和广东、福建、浙江等东部省份的贫困山区落地实践,累计为2亿多中西部地区患者提供了全国2800多家医院的网络挂号服务,为数万贫困户签约了家庭医生,让贫困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城市二级甲等医院的健康服务。通过捐助互联网医疗设备、建立远程诊疗系统、开展智慧乡村医生培训、建设智能卫生室等方式,提升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专业能力,服务人口超过3000万,其中贫困人口近百万。他在“互联网+医疗健康”扶贫方面的努力,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2018年
巴桑次仁
巴桑次仁,男,藏族,41岁,中共党员,现任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嘉黎县麦地卡乡党委书记。
巴桑次仁同志通过调研,依托当地资源,建立牛粪加工厂,并与各单位签订售卖合同,把牛粪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他还牵头成立了麦地卡乡家政服务中心,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干部群众迎难而上,为服务中心正常运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巴桑次仁不仅推动了油气站项目的正式上马还积极与多方协调沟通后与企业达成共同建立油气站的协议,他还主张通过入股分红的模式来保障贫困户的权益。同时,发挥当地水资源优势,整合资源,成立纯净水加工厂,并为打入嘉黎县纯净水市场做了充分的准备。2006年,该同志获得中央电教馆颁发的“先进个人工作者”荣誉称号。龙秀林
龙秀林,男,苗族,49岁,中共党员,现任湖南省湘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曾任湖南省花垣县委驻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
龙秀林同志大胆探索和创新扶贫模式,积极带领村民参与支持村里道路扩宽、农网改造、机耕道、游步道等项目建设,推行股份制合作模式,与苗汉子公司合作发展“非地经济”,建设1000亩猕猴桃园,提炼出了“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使曾经一穷二白的十八洞村彻底告别了贫穷。 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313元,整村摘掉了贫困帽。2017年,该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了10180元。十八洞村现已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热门景点之一。该同志曾获“湖南百名最美扶贫人物”称号。伊占伟
伊占伟(右一),男,汉族,39岁,中共党员,2001年6月入伍,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96601部队政治工作部保卫处处长,上校军衔。
伊占伟同志协调组建“孟祥斌爱民服务队”、“陈大桂为民服务队”、“俞细文扶贫爱心志愿服务队”等扶贫志愿工作队,协调军地力量共同参与扶贫。近年来,各志愿队累计投入800余万元,帮助驻地5省份13个定点帮扶村864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资助6000余名贫困学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伊占伟所在部队在安徽黄山板桥乡定点帮扶贫困村,他注重发挥军队信息技术优势,帮助贫困村打造综合服务信息中心,联接物联网平台,开设微店网店,开发销售APP,推出微信公众号,把该村打造成为安徽首个“山泉流水养鱼之乡”,新建“渔家乐”21家,带动游客增量40%,泉水鱼销售额增长60%。该同志曾荣立三等功1次。刘彦随
刘彦随,男,汉族,54岁,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5年,刘彦随研究员担任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专家组组长,带领1700余人的专家学者团队,系统研制了评估指标体系与技术规范;创新实地调查“六个一”工作方式;开发评估调查成套技术和“精评通”设备,建成了国家精准扶贫评估与决策系统。刘彦随应用新技术方法,提高工作效率30%、降低成本40%,保障了评估工作的客观、公正与科学性,连续4年圆满完成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及全国首批贫困县退出评估重大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及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此同时,刘彦随还探索出了贫困化“孤岛效应”理论和工程扶贫模式,创建了多个扶贫研究示范基地,提交了多份报告并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和相关部委采纳。该同志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科学奖”。江奉武
江奉武(右一),男,汉族,36岁,中共党员,现任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党委书记。
江奉武同志在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的岚天乡,使全乡仅有的几块“鸡窝地、巴掌田”价值实现几何级增长,创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开启民房变民宿脱贫新思路,发挥山水林作用变山区劣势为生态优势,壮大村集体经济,变“输血”为“造血”,将穷山恶水变成了人间仙境,成功打破了外界认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谬论。截至2017年年底,岚天乡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年末的18.4%下降至1.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80元上升至12600元。江奉武带领全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乡镇、全国美丽乡村等称号。2015年,该同志荣获重庆市“双拥模范”先进个人称号。李亚华
李亚华(左二),男,汉族,56岁,中共党员,现任湖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李亚华同志不忘初心,倾情助农,争当金融扶贫的践行者和带头人。他总结推出“专项计划、专门档案、专优利率、专属模式、专门流程、专项资金、专项考核”等“七专”机制,创新开发“政府+市场主体+农商行+保险公司+贫困户”等30多个“渔鱼兼授”的扶贫模式,建立覆盖全省1.35万个行政村的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积极探索与政府等部门的合作扶贫模式,满足脱贫攻坚金融需求。截至目前,湖北省农商行扶贫小额信贷余额102.5亿元,占全省银行业的80%以上。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省农信联社在扶贫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2017年,授予其全省2017年度“精准扶贫优秀单位”。李实
李实,男,汉族,63岁,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
30年来,李实一直致力于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李实学术成果丰硕,获得第八届“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奖”(中国理论经济学最高奖项),三获“孙冶方经济学奖”(1994年、2010年、2017年),该同志还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中国收入分配先生”。
李实及其团队高度重视以学术成果服务社会,政策咨询报告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李实兼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还荣获“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称号。
李实创立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微观政策模拟中心和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中心等高端智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收入分配理论为支撑,为国家全面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杨良杰
杨良杰,男,汉族,47岁,民进会员,现任山西中农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良杰同志25年来致力于一线农业技术推广,坚持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把先进果业技术推广精准嵌入扶贫工作,创造的“傻瓜式”创新技术和“保姆式”服务模式,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成为农户“产好果”的点金石。
杨良杰探索创新精准扶贫模式,与中国电信联手,开发了“千乡万村”APP果业科技服务互联网平台;使果品生产过程实现网上直播,每个果子都有二维码,成为有身份证的水果,既延展了技术扶贫覆盖面,又推动了产业升级。二十多年来,杨良杰免费为农户技术培训3600多场,惠及农户200万人;带领讲师团队下乡指导8.9万场次;先后在全国各大果区建设了4000多个水果示范园,带动数以万计的贫困户靠果业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杨端明
杨端明(左二),男,汉族,51岁,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办公室干部,驻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敦寨镇罗丹村“第一书记”。
杨端明同志带领罗丹村开创了一条“党建、产业、民生”三位一体的脱贫路径。
杨端明充分调动和发挥村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彻底扭转了党建工作的薄弱局面;牵头建立全县首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群众种植销售水果年均增收1200多万元;创立贵州首个村级远程诊疗站,对接全国优质医疗资源;带领农发行定点扶贫“三人小组”制定金融扶贫方案,帮助锦屏县获得政策性金融扶贫资金22.29亿元。
杨端明还协调引入东部地区9家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实力;争取社会捐助900万元,支持教育、医疗、环境等民生项目25个;把贫困群众当家人,真心为他们排忧解难,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该同志先后获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贵州省、黔东南州等市州级以上扶贫表彰9次。宋鹏
宋鹏,男,汉族,34岁,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科研基地科副科长。
宋鹏同志2015年8月驻村以来,注重抓党建促脱贫,探索党建扶贫互促机制,构建创业型村组织;以富民产业“大寨探索”为切入点,以“‘三变’+电商”改革试点为契机,构建农村电商产业链,促进农村电商、“三变”改革与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凝练“莫让贫困成为下一代的负担”扶贫工作理念、“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新时代沙湾大寨精神,提升群众内生动力;以众筹扶贫为抓手,开发产品12种,整合资金138万元,建设电商扶贫车间5000㎡。2017年村集体销售收入55万元,实现零的突破,被村民称为“臊子书记”;成立电商工作室,培养电商专才42人,培训青年3000余人次;6篇工作案例入选全国、甘肃典型案例。2018年,该同志当选为共青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张延刚
张延刚(左一),男,汉族,50岁,中共党员。现任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党支部书记。
张延刚同志担任陕西省延安市云岩镇辛户村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30年来,引领群众把产业结构从种粮调整到务果,把果业管理从粗放式转变成精细化,把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转变为合作化。先后推广了“果畜沼草网”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和“果树间伐”等管理模式,果业质效大幅提高;创办了果业专业合作社,“云辛”商标被命名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帮助贫困老人建成了“幸福院”,模式在全市推广,把一个穷村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延安市苹果第一村”、“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3万元,村民从土窑洞搬进了小别墅,家家拥有了小轿车。2017年荣获陕西省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延安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守英
张守英(左二),女,汉族,50岁,中共党员,现任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洪凝街道红泥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红泥崖村地处大山深处,过去靠天吃饭,村集体没有收入,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8户。针对村里孤寡留守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现状,张守英同志挨家挨户走访,组织村两委成员探索实践“互助养老”脱贫模式,利用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聘请4名有劳动能力的居家贫困妇女,结对照顾18名贫困失能老人,每天做一次饭,每周洗一次衣服,不定期入户打扫卫生,随时陪护就医。贫困妇女每人每天获得护理报酬20元,人均年收入7200元,贫困老人得到悉心照料,同步解决了贫困妇女“脱贫”与老人“解困”难题,全村38户贫困户仅用一年时间就实现全部脱贫。村民们亲切地称呼她为“闺女书记”。“互助养老”模式在山东省推广,共聘请护理员30063人,其中贫困人口14551人,照顾贫困老人9.29万人。该同志被授予全省“担当作为好书记”“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东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张福锁
张福锁(右一),男,汉族,59岁,民盟会员,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福锁同志心系三农,驻扎农村一线,助力精准扶贫。2009年至今,张福锁带领团队师生每年300多天扎根农村,先后在河北曲周和广宗、吉林梨树和通榆、内蒙古武川、陕西洛川、新疆和田、云南镇康、北京密云等地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经过10年努力,目前已在全国建立了121个科技小院,覆盖45种作物产业,示范面积上千万亩,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同时与63家合作社和37家企业紧密合作,推广应用技术5.6亿亩,实现增产增收和环境保护共赢,为脱贫增收、转变发展方式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张毅生
张毅生(右一),男,汉族,56岁,中共党员,现任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
张毅生同志在海南省教育厅、省扶贫办的支持下,联合省妇联创办了“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围绕扶贫开发,面向全省贫困家庭女孩招生,帮助贫困家庭女孩学技术、立志向,凭技术技能就业,以此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2009年-2017年,该班共招收培养贫困学生8740人。扶贫巾帼励志班职教扶贫模式被推广到海南省39所中职学校,对全省脱贫攻坚起重要积极推动作用。陈振毅
陈振毅(右四),男,汉族,53岁,中共党员,现任广东省珠海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
陈振毅同志任广东省珠海市扶贫办主任九年来,工作定位准确,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连续多年取得显著成绩,珠海连续8年考核位列广东省省前列。2013年,国务院扶贫办在凉山召开现场会学习珠海对口帮扶凉山的经验。2017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中,珠海对口帮扶怒江考核评定为“好”等次。珠海市“搭平台、建基地、联市场”“一主四化”“四创新四确保”等经验先后在全省、全国宣传推广。
几年来,珠海投入扶贫资金39.6亿元,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12.7亿元,建立扶贫产业基地165个,培训转移就业12.3万人,帮扶19.66万人脱贫,并建设大批民生项目,使63万多群众直接受益。林敏
林敏,女,汉族,34岁,中共党员。现任福建省财政厅农业处副主任科员。
林敏同志作为福建省财政厅农业处财政扶贫干部,在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注重创新,采用“制度+科技”的模式,2017年5月率先在全国建设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智能化扶贫资金在线监管系统。
该系统可实现部门间协作办公,对扶贫资金从省级到乡镇的分配、审核、下达等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监管,具有实时统计扶贫资金总账、大数据分析比对、在线监管预警等功能,于2018年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运行后,该系统为精准识别贫困户、及时盘活基层沉淀扶贫资金、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依据。2016年、2017年被评为福建省财政厅优秀共产党员。罗雅宏
罗雅宏(左一),男,彝族,37岁,中共党员,现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政府研究室副主任、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第一书记。
罗雅宏同志自2015年10月担任昭觉县谷莫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大小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减乘除”四类举措并举、多维融合发展的脱贫攻坚新路径。积极探索创新“以奖代补”“以购代捐”“以评促改”“脱贫责任清单”“‘门槛式’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扶贫效益倍增;拓宽“互联网+”扶贫模式,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有机核桃、生态乌金猪、有机蜂蜜等特色绿色产业链;建立谷莫村青年先锋队,打造脱贫攻坚突击队、互助抢险服务队和文化宣传队“三支队伍”,建强基层堡垒。2016、2017连续两年,谷莫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45%以上,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700元,其中通过“以购代捐”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贫困群众100%入住彝家新寨。谷莫村脱贫攻坚工作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四川日报、凉山日报等各类媒体报道百余次,工作经验在大小凉山彝区得到推广。2017年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顾峰毓
顾峰毓(左一),男,满族,32岁,中共党员,现任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宣传处处长、企业文化办公室主任。
顾峰毓同志将“互联网+循环产业”转变为“终极武器”,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脱贫产业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精准确定产业扶贫目标,精准选择产业扶贫项目,精准建立产业扶贫机制。
顾峰毓同志将“留守妇女”转变为“娘子军”,攻克“三留守”顽固堡垒。由妇女主任担任队长,带领留守妇女一起“抓票子”“带孩子”“养身子”,使得“留守妇女”由过去的“看家人”转变成“当家人”,由过去的“管自家”转变成“帮大家”。
顾峰毓同志将村党支部转变为冲锋号,让“上级精神”成为“军令号角”,时刻给群众温暖、信心和力量。顾峰毓主动申请把驻村时间从两年延长到三年,今年申请继续延期,争取做到2020年。徐宝山
徐宝山(左一),男,汉族,51岁,中共党员,现任吉林省白城市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中心主任、驻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乌兰花镇陆家村第一书记。
徐宝山同志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用改革办法解决脱贫问题。陆家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实现了股民化;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散居屯向大社区转变;整村1146.68公顷土地入股合作社,成为全市第一个完成集体耕地土地股份化改造村。目前,陆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稳定在1.7万元以上,实现了从落后贫困村向全县整村脱贫第一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村的“蝶变”。陆家村取得的成功经验,白城市已向34个村复制推广。葛剑锋
葛剑锋(左二),汉族,男,42岁,中共党员,现任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杨舍镇善港村党委书记。
十年来,葛剑锋同志带着家乡父老实现了穷变富的华丽“蝶变”,并结对帮扶全国各地6个贫困村(陕西安塞县沿河湾镇方塔村、贵州省沿河县中界镇高峰村、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高乐山镇杨柳沟村、江西省井冈山古城镇沃壤村、陕西省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村、江苏省睢宁县姚集镇杜湖村),一同踏上致富路。“整村帮扶”注入扶贫“新内涵”。制定《整村扶贫标准体系》,推进党建工作、管理制度建设、文化打造、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立体帮扶。“孵化器”提升扶贫“新高度”。创建善港农村干部学院,做到“扶贫”“扶智”相结合;出资建设赵亚夫农业农村研究院,邀请国内顶尖农业专家赵亚夫坐镇指挥,打造农业技术“智力库”,为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提供技术支撑。傅欣
傅欣(右一),男,汉族,39岁,中共党员,现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2016年6月,傅欣同志作为上海市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队长赴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开展教育援藏工作。
通过“组团式”帮扶措施,学校办学水平、教学成绩都得到跨越式提升,小学部学业水平考试在日喀则名列前茅,初中部中考成绩稳居西藏第一名,连续两年高考上线率实现100%,高考的本科率和重本上线率分别创造了近94%和60%的历史新高。
傅欣带领工作队分年级、分学科辅导孩子学习,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傅欣注重加强上海教师与本地教师充分融合,各级职位实行“一岗双任”,将“组团式”援藏工作队分为干部团队、教学团队、德育团队、师训团队和信息团队,提出教学“双十标准”,启动智慧校园的行动计划。傅欣同志带去的教育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日喀则地区的教育现代化进程。谢远泰
谢远泰,男,汉族,63岁,中共党员,现任江西省广莲食用菌研究所所长。
谢远泰同志谢远泰怀着“让群众种菇脱贫致富”的梦想,坚持41年自费从事食用菌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成功培育出“中华神菇”,获得多项国家技术专利。他编制种植标准、开展技术培训、给予技术指导,让发明专利惠及父老乡亲、惠顾千家万户,累计面向全国培训学员10万余人。
他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乡亲们种菇增收,发展茶树菇种植户2960户,户均纯收入达9.8万元,其中,贫困户种植户524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茶树菇产业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种植数量达到8.2亿筒,产值达16亿元,带动农户10万余户。曾获“全国杰出青年星火带头人”“江西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国际发明金奖等,主持过“国家重点工业试验项目”一项,江西省重大项目三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二项。雷春军
雷春军,男, 汉族, 55岁,中共党员,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
雷春军同志作为一名“老农技”,牢牢扎根农村,钻研农业科技,情系贫困群众,是扶贫路上的“拓荒者”, 也是创新路上的“急先锋”,更是科技路上的“领航者”。
一是订单蔬菜助增收,建成5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贫困户蔬菜连片种植基地131个,实现深度贫困村全覆盖;选配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开展全程技术服务,累计培训2.29万人次,1.02万户贫困户实现了蔬菜订单种植。
二是推广黑木耳种植,撰写了《贫困户种植黑木耳选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建议方案》等技术材料,深入田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开辟出一条脱贫增收的新途径。
三是建立“阿克苏农技服务”微信平台,开展“点对点”式服务,常态化发布和扶贫有关的生产技术信息。蔡永
蔡永(前一),男,汉族,45岁,中共党员,现任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党委书记。
2015年8月,蔡永同志任徐圩乡党委书记以来,带领全乡稳步推进“一户一块田”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脱贫攻坚创新路。
目前,全乡完成并地105个村民组,合并土地面积5.47万亩,涉及贫困户430户892人、土地面积3507亩。改革后户均年增收约1300元。同时,“一户一块田”为推行“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种地难”和“经营难”问题。蔡永同志破解土地“零碎化”瓶颈的实践探索,引起了国家、省、市等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相继到徐圩乡调研。“一户一块田”改革在2017年地方公共决策系列评选中,被评为“2017十大地方深化改革创新”。潘健章
潘健章(左一),男,汉族,45岁,中共党员,现任广西澳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健章同志联手广东佛山四家水产公司,到上林县成立广西澳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两种带贫机制: 一是“两保一共享”:保证租金、保证薪金、利润共享;二是“三统两保一带”:统一提供种苗、统一免费培训和技术服务、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保价收购、保险分担,带动贫困户融入产业化链条,促进长期稳定增收。
潘健章以澳益公司为依托,建立高值渔养殖示范产业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发挥示范、孵化两大效应,采取广东基地集中培训和上林本地再培训两地相结合的方式,精心培育致富带头人,“激活”产业孵化关键环节,带动了全县17个合作社发展高值渔养殖,带动全县6000多户贫困户参与特色产业项目,其中有5000多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脱贫。2018年国务院扶贫办举行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现场会,将其高值渔养殖示范产业创业孵化实训基地的工作成效,进行总结并作为全国的重点扶贫案例推广。
2017年
左文学
左文学(左二),男,汉族,48岁,中共党员,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党总支书记。曾获“贵州省社会扶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左文学大力探索“土地七权同确”、推广“三变改革”以及“众筹联营、村社一体、抱团发展”综合改革新模式,使昔日的贫困村华丽转变为安顺市的“小康示范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不足4000元增加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3年不足4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202万元,增长了50倍。“塘约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典型,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卡哈尔·尼扎木丁
卡哈尔·尼扎木丁(右一),男,维吾尔族,49岁,中共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93886部队政治工作部副主任,空军大校军衔。荣立三等功1次,曾获原兰州军区空军“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卡哈尔·尼扎木丁同志在部队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采用“营乡党委共促、连村支部共建、军地党员结对”的方式,创造性地把帮党建与助发展、强组织与惠群众捆在一起抓,军地基层党组织开展互学、互帮、互促的“三互”活动,帮助贫困乡村基层党组织提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他指导部队通过军地互上党课、共育党员队伍、同过组织生活等措施,使帮建的131个基层乡村党组织面貌焕然一新,其中和田市吐沙拉乡喀提其村党支部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三互”活动经验被全空军部队推广,当前已经成为部队参与脱贫攻坚、实施党建扶贫的新载体、新模式。李小云
李小云(左一),男,汉族,58岁,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曾获“首届中国消除贫困(研究)奖”和“全国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李小云教授充分发挥自身扶贫政策和理论研究专长,深入贫困村开展深度研究,探索创新方案,帮助深度贫困群体越过“贫困陷阱”。2015年初开始,李小云在云南勐腊县河边村开展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创新实践研究,在对深度贫困村进行全方位建设的同时,探索出了以“复合型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治理创新方案。首批建成的20多户“瑶族妈妈的嵌入式客居”,短短两个月就为农户带来2000-9000元不等的收入,“河边雨林鸡蛋”也通过订单式销售,为参与贫困农户带来了1000-3000元不等的收入,贫困的河边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李玉如
李玉如,男,汉族,45岁,中共党员,山东省鄄城县董口镇党委书记。
身患脊髓炎及动脉夹层破裂疾病的李玉如同志,立足贫困地区实际,探索走出一条“车间驻村、居家就业、群众脱贫、集体增收”的新路,让贫困人口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他立足董口镇贫困程度较深的现状,将村小学旧址和闲置民宅等改造成“扶贫车间”,让留守妇女、老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5000多群众稳定就业,每人每天收入20-80元。试点成功后,他多方筹措资金为33个村各建1处300平米的扶贫车间,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车间“放活儿”,直接吸纳2000余名贫困人口、辐射带动50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同时,坚持技能培训、项目提升、产业培植一起抓,破解了贫困人口增收难、企业招工难、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难题。目前,山东省已建扶贫车间5700多个,43万名群众实现就业,带动9.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扶贫车间”经验被纳入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的12个精准扶贫参阅案例之一,《中办通报》予以印发。杨如军
杨如军(左一),男,汉族,52岁,中共党员,吉林省辽源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一等功先进个人”“吉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职工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
杨如军同志在扶贫实践中积极探索“脱贫攻坚社会保险兜底一批”的实现路径,提出并推动建立了“低保提高一点、社保降低一点、贷款利率和商业保险费率下调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群众承担一点,养老金和低保金双享,加强大病医疗救助和残疾人保障救助”的“五点双享两救助”扶贫保障机制。通过整合民政、人社等部门的政策资源,有效盘活了财政和金融保险机构等各类资金,将农村适龄贫困群众零风险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稳定脱贫,减轻政府负担。张维林
张维林(右一),男,汉族,43岁,中共党员,甘肃省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校长。曾获“全国创业之星”“甘肃省第六届创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张维林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劳务输转新路子和“订单式输转、学徒制培训、市场化运作、一条龙服务”的劳务输转模式,每年输转务工农民上万人,成为闻名全省的“劳务红娘”。运用“互联网+劳务输转”,首创400云平台,目前已为4862个企业发布用工信息上万条,储备人力资源信息30余万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带薪培训”,为36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培训工资400多万元。10年间通过坚持劳务输送,使14个县区的4万多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周善红
周善红(前一),男,汉族,50岁,中共党员,江苏万顺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全国贫困村结对帮扶行动工作组副组长。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创业之星”“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周善红在贫困革命老区探索创新“产业进村、就业致富、创业培训”精准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8300多名贫困人口因此受益增收,为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脱贫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2014年以来,他投入1000万元为56个贫困县培训1000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和500名扶贫创业导师,目前300多人成功创业。他还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在福建省寿宁县下党村创建“定制爱心茶园”、在陕西省富平县漫町村成立满塬红花椒农业合作社等,帮助5300多名贫困人口增收致富。钟凯民
钟凯民(右一),男,汉族,56岁,中共党员,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获“2011年国家能源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7年北京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北京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钟凯民带领德青源公司,在河北威县实施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大胆探索并创建“整合下放、折股量化、投放参股、承贷承建、租赁经营、拉动就业”的“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直接带动当地48个重点村集体收入增加,4424名贫困人口脱贫,取得“收益带动脱贫、就业带动脱贫、项目带动产业升级、产业带动小城镇发展”的“四位一体”扶贫新成效。目前,该模式已作为全国产业扶贫的典型案例,在全国19个贫困县推广,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带动10余万贫困群众脱贫。徐一丁
徐一丁,男,汉族,54岁,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副总裁兼扶贫综合业务部(易地扶贫搬迁部)总经理。
徐一丁积极创新金融扶贫体制机制,争当金融精准扶贫探路人。他参与筹建我国金融业第一家扶贫开发事业部,率先推出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产品,并陆续创新开发了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网络扶贫、教育扶贫、扶贫批发、扶贫过桥等专项贷款产品,积极对接脱贫攻坚金融需求。他在贵州毕节创建了农发行第一个扶贫开发试验区,并推动农发行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创建4个政策性金融实验示范区。他积极探索和推动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协力扶贫的机制和模式。截至2017年6月底,农发行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0190亿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余额达2123亿元,居全国金融机构之首。雷茂端
雷茂端,男,汉族,62岁,中共党员,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三路里镇沟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获“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山西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和“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雷茂端潜心研发米槐30余年,带动2000余贫困户种树脱贫,走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脱贫之路。他成功培育出旱垣特色经济树种——双季槐与米槐1号、米槐2号、高槐1号等系列米槐良种,带领沟东村等10个村的贫困群众推广种植双季槐3万余亩,带动2000余户贫困户脱贫。目前山西省米槐种植面积达50万亩,年增加产值15亿元。他的研究成果还惠及山西周边省份,河北、甘肃、陕西等省发展双季槐及其他良种米槐100万亩,年增加产值30亿元,一大批旱垣贫困村庄找到了一个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优势支柱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2016年
- 王健林
王健林
王健林(右二),男,汉族,65岁,中共党员,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健林带领万达集团首创全国“企业包县,整体脱贫,两年见效”的综合扶贫新模式。2014年12月,王健林领导的万达集团决定对口帮扶贵州省丹寨县整体脱贫。先后十多次赴丹寨调研当地贫困情况和扶贫项目,结合丹寨实际,确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小镇、扶贫专项基金三大扶贫项目,总投入扶贫资金14亿元。捐建的职业技术学院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名学生,主要招收丹寨籍学生,并每年择优录取50%毕业生到万达集团就业,实现“一户一人”脱贫计划。发挥全国最大旅游企业的优势,实施丹寨旅游小镇项目,经三年经营扶持,把丹寨旅游小镇打造成贵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名片,不仅创造经济效益,而且预计将新增2000至3000个永久就业岗位,缓解丹寨就业难的问题。设立5亿元专项扶贫基金,由万达投资公司理财,每年保底5000万元收益,无偿分配给丹寨县产业扶贫无法惠及的1万名孤、残、重病等特殊贫困人群。 - 石践
石践
石践,男,汉族,46岁,中共党员,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执行董事。
石践自2004年参与安信农业保险公司的筹备工作以来,始终致力于“农业金融保障+产业扶贫帮困”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探索。在他的带领下,公司逐步形成“保险+价格收入帮扶”“保险+金融信贷帮扶”“保险+医疗健康帮扶”等三种具有上海特色、帮扶三农的创新模式。在沪滇结对帮扶中,他聚集产业扶贫 ,提出咖啡收入价格保险的创新思路,着力推动“保险+期货”的创新模式,对标期货价格,稳定农民收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化沪滇合作。发展咖啡种植,已帮扶400多户1800人,在2016年底计划实现脱贫摘帽的宁洱县开展咖啡价格保险试点,着力覆盖全县种植咖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助力宁洱县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 李振生
李振生
李振生(左一),男,汉族,65岁,中共党员,南安市梅山镇党委副书记、蓉中村党支部书记、福建莱克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
2012年起,李振生带头指导帮扶甘肃省会宁县钟家岔村和武山县北顺村,福建省寿宁县下党村,引领三个国家级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他成功实践建立了消费扶贫模式,树立了样板。2014年开始,李振生创新“1+11”扶贫培训模式,针对村庄贫困农户实施精准创业帮扶。“1”就是让参训学员在蓉中培训基地集中学习一个月;“11”就是用11个月的时间对学员回村创业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帮扶和指导,既有当地政府选聘的扶贫创业导师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就地就近指导帮扶,又有蓉中培训基地创业导师每季度的跟踪帮扶和远程互联网服务,确保参训学员一年时间内能够让创业计划落地,两年创业发展,三年创业成功。几年来,李振生在闽、甘、宁三省48个贫困县开展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试点,共为闽、甘、宁培训500个扶贫创业导师和近千个创业致富带头人。参训学员创业率达到50.6%,有力地推进了受益贫困村的脱贫步伐。李振生的实践较为成功地破解了全国贫困村普遍存在的“空心村”“空壳村”“三留守村”难题。 - 陈纯山
陈纯山
陈纯山,男,汉族,62岁,中共党员,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原党组书记、主任。
陈纯山牵头开展以供销社为主体的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创新性提出“政府(扶贫办)+供销社(供销集团)+金融(保险)+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陕西现代农业产业精准脱贫新模式,主要是以资本为纽带,把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专业社、贫困户有机联系起来,组织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经过近一年实践,省财政切块安排专项扶贫资金6亿元,与20个试点县35家企业合作,第一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82万户、7.8万人。贫困户收益由简单分红向综合收益转变,通过股份收益、保底收购、土地流转、企业务工、融入企业产业链等多种方式,获得工资性、经营性、投资性等多种收入。 - 吴丹
吴丹
吴丹,男,汉族,49岁,中共党员,广西空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丹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完善,公司依托45万注册用户、1千多家线下空店、300多家城市实体店的优势,形成了“空店+政府+第一书记+贫困户+城市居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空店科技精准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空店平台建设、政府支持、“第一书记”推动、贫困户积极参与和城市居民消费”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精准扶贫创新之路。“空店模式”采用新技术手段鼓励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战,在城市社区和贫困乡村之间架设了一个“空中农贸市场”,专收贫困户农特产品,首创城镇居民“用嘴扶贫”概念,以其简单易行和直接增收的特点,备受贫困村民欢迎,逐步打造出了乡村空店与城市社区空店一对一结对精准帮扶新模式。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在广西多个贫困县的贫困村与南宁城市社区间实施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共建立了48个乡村空店,社区空店30家,累计交易金额50多万元,6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获益。预计2016年底,空店模式将覆盖全国1000多个贫困村,累计贫困人口50万人次从中受益。 - 房向阳
房向阳
房向阳(左一),男,汉族,57岁,中共党员,兰州银行董事长。
房向阳颠覆传统贷款模式,在全国首提“特惠金融”理念,联合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研发推出了甘肃省精准扶贫专属贷款产品,突破了过去扶贫工作主体单一,合力效应较小的限制,解决了政府急着贷,银行不敢贷,农户贷不到的难题,实现了贷款对象更精准,贷款期限与贫困户更匹配、贷款零成本、贷款用途自决、贷款主体灵活调整、银行免抵押贷款等九大方面的创新。其中,按年结息、贷款主体灵活调整、资金杠杆倍数和政府主体责任实现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属全国首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铺就委托模式“一张网”、提升金融服务“两硬件”、构建精准贷款“三支撑”的工作机制,实现了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创新。截至2016年8月末,兰州银行实施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已在全省13个市州76个县发放406.6亿元贷款,带领90.3万贫困户走上了脱贫增收的道路,被老百姓誉为是名副其实的“穷人贷款”,有媒体称之为是“政府目标与金融服务完美结合的典范”。 - 高中海
高中海
高中海(右一),男,汉族,46岁,中共党员,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林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广西龙胜县副县长(挂职)。
高中海创新精准扶贫新思路,提出并实践一系列使龙胜“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优势的建议,使摆岭村罗汉果种植面积由原有的100多亩,扩大到2016年的620多亩。创新林业扶贫投融资模式,结合龙胜实际情况,从2015年10月开始筹备融资平台,开发花海梯田和国际木结构(木别墅)建筑文化创意基地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10亿元),加强林业扶贫投融资。创新生态旅游扶贫模式,依托龙胜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在国家林业局全力支持下,2015年协助创建了全国负氧离子检测试点区、龙胜龙脊国家湿地公园,并组织成功申报了930万元国家森林公园保护与利用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坚守生态这根底线,打基础谋长远,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 - 屠鹏飞
屠鹏飞
屠鹏飞(右一),男,汉族,56岁,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然药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主任。
从1990年开始,屠鹏飞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坚持在沙漠地区推广种植名贵药材肉苁蓉及其寄主植物。近三年,在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在国家级贫困县新疆玉田县推广种植花肉苁蓉及其寄主怪柳17万亩;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先后引进三家专业从事肉苁蓉产品开发的企业在于田县投资,保障当地肉苁蓉的加工、销售。2015年当地生产鲜苁蓉1.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33亿元,种植户户均增收4.43万元,超过1.8万人因此脱贫致富。长期从事的科学研究及推广工作,不仅为贫困地区的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取得了重大生态效益,开创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治理沙漠新模式和荒漠地区精准扶贫新模式。多年来已资助了5名大学生直至大学毕业。在于田工作期间,捐赠10万元用于当地最大的中学改善办学条件差,解决缺少双语教师、学生流失严重等问题。目前在筹集资金,在于田县设立“育智基金”,促进当地的双语教学。 - 熊尚兵
熊尚兵
熊尚兵(右三),男,汉族,56岁,中共党员,重庆市开县长沙镇齐圣村党支书记。
熊尚兵与村“两委”提出“让农民土地变资产、让扶贫财政资金变股金、让贫困人口变股东”的思路,采取“参股入社、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脱贫转股”的方式,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2014-2015年仅红心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就分红200多万元,户均7000多元。从2010年开始,利用生态扶贫搬迁政策,先后建起了两期集中居住居民点,安置了农户103户464人。按集体股、村民股、社会多元股筹集3000多万元,建设了南山庄园乡村旅游假日酒店,成为了全州区乡村旅游标志性接待点;帮助发展特色农家乐20多家。村内每年旅游收入达500万元以上,村内所有贫困户都成为了农家乐、庄园的股东和工人,实现了稳定脱贫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