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政策支持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土地政策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然资源部等有关部门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断创新和完善土地政策,实施超常规差别化支持措施,构建了用地保障、增减挂钩等扶贫用地政策体系,在土地整治、地质调查等项目资金安排上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全力支持贫困地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用地保障政策
每年对全国832个贫困县专项安排每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600亩,足额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发展等用地需求,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指标不足部分由国家协同所在省份解决,实施特殊用地审批政策,为顺利推进脱贫攻坚提供了用地保障。
贵州省水城县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时,足额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玉舍海坪安置点用地指标。图为水城县玉舍海坪彝寨安置点用地项目。
甘肃省古浪县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用地审批“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效率,移民安置区用地得到有效保障,6万多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喜迁新居。图为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用地项目。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自然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不断拓展增减挂钩政策内涵和适用范围,积极支持脱贫攻坚。增减挂钩政策先后经历了县域内试点支持新农村建设、省域内流转助推脱贫攻坚、跨省域调剂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三个发展阶段。自2016年以来,已有18个省份开展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收益超过1300亿元。2018和2019两年,20个深度贫困地区所在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出节余指标获得资金1200多亿元。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显化了土地级差收益,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同时还推进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复耕,实现了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增减挂钩相关政策。
河南省新县泗店乡吉祥社区实施增减挂钩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泗店乡和香山湖管理区建档立卡贫困群众607人。
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综合利用增减挂钩、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政策实施整体搬迁,建成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
安徽省望江县雷池乡2018年实施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将闲置废弃村庄建设用地拆除复垦成风景如画的优质水田,村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通过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民致富增收。图为恩阳区钱库村增减挂钩项目成果区。
视频:《河南省实施宅基地复垦券制度工作纪实》
土地整治项目扶贫
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划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安排项目资金时,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约164亿元,在贫困地区比较集中的甘肃、陕西、四川、江西、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和农业生产条件。
云南省“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区整治后,人均拥有高稳产农田由实施前0.49亩提高到1亩多。
陕西省延安市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实施后,建成的沟坝地水肥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耕地产能得到明显提升。
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实施后,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转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玉米亩产可达500-800公斤。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项目,为生态移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用地,共惠及150多万贫困地区农民。
地质调查项目扶贫
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投入近100亿元实施地质调查项目,完成地下水探采结合井6800余眼,建设安全饮水示范工程30余处;圈定绿色富硒土地资源1891万亩,调整富硒农产品种植800万亩,帮助近150万贫困人口脱贫;同时在支持贫困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矿产资源利用、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地质调查+”扶贫新路。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夏潭村实施找水打井项目,成功出水后村民聚集井场欢庆。
在四川省马边县、沐川县建设7口探采结合井和2处饮水工程,为4000多人解决用水难题。图为沐川县朝阳村打出自流井。
通过实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在江西省于都县胜利村圈定富硒土地资源,指导当地发展富硒大棚蔬菜,为贫困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新出路。
石漠化生态修复技术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火龙果产业发展。图为平果县火龙果产业核心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