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针对贫困地区突出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工作,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增长能力。积极开展“科技扶贫行动”,建立科技扶贫行动部际协调机制,组织动员全社会科技力量服务脱贫攻坚。出台一系列政策,科技扶贫扎实推进,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百千万”工程,建设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培育脱贫产业,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转化,推动科技特派员对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科技扶贫取得重要进展。
系统部署齐推进
围绕科学制订规划、示范推广成果、引进智力资源、强化信息服务、搭建创新平台、开展科学普及等重点,系统部署推进科技扶贫。
系统部署,持续推进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主要做法。
国家、省、市、县四级科技管理部门共同加大科技扶贫投入。
2017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举办“科技扶贫精准脱贫成果展”,展示成果、总结经验,鼓励和号召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转化成果强产业
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放大扶贫产业的带贫益贫效益,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示范推广渗水地膜技术,有效保障谷子等杂粮生长期水分供应,实现当年增产50%以上。
在西北地区示范推广粉垄技术,用物理方法提高地力,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当年增产8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度盐碱地改造第四年仍能增产81.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示范推广苹果栽培技术和土壤管理模式335万亩,每年为贫困地区带来经济效益20.5亿元。左图为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模式下的树体结果状。右图为富士苹果下垂枝修剪后的结果状。
陕西省柞水县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和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2018年木耳产业带动4827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000元。
围绕贫困县桑蚕产业示范推广小蚕共育、方格簇、桑田套种竹荪等技术,使种桑养蚕成为贫困群众重要收入来源。
云南省建设了超过200个光伏提水泵站,累计解决35万余人、12万余头大牲畜饮水,15万余亩田地的保苗灌溉用水。
引育人才增动能
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扎实推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动员组织科技工作者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提升贫困群众生产技能水平,增强贫困地区创新发展动能。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强调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三区”科技人才服务成效显著。
科技特派员服务贫困村的覆盖面不断扩大。
组织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到贫困地区巡讲,交流经验,互相促进,提高服务脱贫攻坚的业务水平。
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带入百姓家的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
李保国(右四)35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取得28项研究成果,推广36项适用技术,帮助山区增收35.3亿元,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被授予“人民楷模”“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荣誉称号。图为
李保国在给群众传授林业技术。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赵亚夫(右一)扎根茅山革命老区55年,不懈探索强农富农新技术和新方法,给农民带来25.5亿多元收益。被授予“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科技特派员赵治海致力于谷子杂交优势利用研究35年,“张杂谷”系列品种推广为贫困群众带来稳定收入。
科技特派员武子生(前一)开展红枣产业技术服务,带动陕西省佳县枣农增收,帮助3000多贫困人口脱贫。
各地结合实际,以“一县一团”或“一业一团”的方式向贫困地区选派科技特派团。图为湖南省湘西盘古电商科技特派团实施电商精准扶贫计划,通过“互联网+旅游+特产”模式推动产业扶贫。
浙江农林大学斯金平科技特派员团队精彩演绎“一株仙草的扶贫传奇”,科技支撑铁皮石斛产业,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宁夏“百人团”科技特派员“一对一”结对帮扶贫困村,为农户筹划“种植良方”和“富民妙计”,助推75个贫困村脱贫退出。
动员组织科研机构与贫困地区开展跨省或省内对接,上下协同,东西联动,建立稳定的帮扶结对关系,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图为2018年科技精准帮扶结对成效。
吴清平院士(右一)带领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成立了“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林芝科研基地”,帮助当地藏族同胞发展食用菌脱贫产业。
山东省寿光农业龙头企业援建新疆、江西、贵州设施大棚,开展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和新品种推广,培训农技人员,带动西部农业发展。
平台载体聚资源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和星创天地对创新资源的集聚作用,为脱贫攻坚聚集人才、资金、项目等。各地因地制宜建设网上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拉近了科技人员与贫困村、贫困户的距离,极大提高了科技服务效率。
建设在贫困县的农业科技园区成为贫困地区科技集中示范区。
星创天地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
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八角楼园区共带动周边农户2800余户,帮助21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
重庆市三峡蜂业星创天地培训带动296户贫困群众养蜂,免费赠送新型蜂箱,上门培训养蜂技术,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
江苏省设立近400家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与江西省开展结对帮扶,组建“两江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联盟”,在江西省贫困县建设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
“四川科技扶贫在线”把专家和科技特派员整合起来,通过村里的信息员将科技服务送到所有贫困村和广大贫困农户,让贫困群众真实感受到了“科技获得感”。
海南农业科技110以科技项目、科技人才为支撑,从产业入手,通过“1+1”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户发展优势产业,形成“公司+合作社+科技+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
湖北智慧农村网—村村通服务平台覆盖全省2.3万个行政村、4300个社区,提供政务村务党务农务商务学务劳务等一体化数据服务,为精准扶贫插上“信息化”翅膀。
科学普及提素质
全国科技活动周面向贫困地区的发展需求,组织科技列车行、流动科技馆进基层等重大示范活动,将优质科普资源送到贫困群众身边。
“科技列车行”活动已经前往17个省120多个贫困县开展科技服务和科普宣传,现场为200多万贫困群众科技服务和科普宣传。
每年组织流动科技馆进贫困县,为当地群众和学生送去科学知识和科普体验。图为2019年5月四川省屏山县活动现场。
《农村科技口袋书》先后出版20本,汇编了国家科技计划最新科研成果,向贫困地区免费发放20余万册,满足脱贫攻坚对新技术的需求。
为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制作了2800期、3624部视频培训课件,介绍先进适用技术,宣传创新创业扶贫典型,并以“星火科技30分”节目形式发送贫困县。
发挥科协优势促攻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协瞄准贫困地区科技和人才短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科普援疆援藏、科技志愿服务行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等工作,以科技创新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积极成效。组织动员全国科技组织和全国科技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服务脱贫攻坚,2017-2018年,累计组织专家3.8万次,开展科技帮扶93.2万人次,推动科技志愿者、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大篷车科普服务和科技服务在贫困地区全覆盖。
2016年以来,中国科协和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推进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
(一)科技服务助力增产增收
围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帮助贫困地区引进专家资源,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生产技能,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
中国科协在山西省岚县推广脱毒马铃薯繁育技术,全县马铃薯平均亩产由2013年的1400公斤增加至2018年的2000公斤,每亩增收450元以上。举办马铃薯产业论坛,挖掘马铃薯产业文化和旅游价值,提升岚县马铃薯品牌知名度。
帮助山西省临县成立红枣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围绕临县红枣产业提质增效和加工升级开展研究,并帮助当地企业引进红酒、黄酒、饮料加工技术,将红枣酵素等产品应用到临县当地,举办全国枣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汇聚产业要素,拓展红枣产业链,助力临县脱贫攻坚。
2013年,帮助山西省临县引进食用菌种植,临县食用菌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的发展,2019年临县食用菌总产两达到1500万棒,产值1.2亿元。
(二)引育人才激发内生活力
实施科技志愿服务行动、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科技小院”,培育贫困地区基层农技协,广泛动员全国学会、各类科技组织和科技专家积极参与科技志愿服务和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在贫困地区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医疗健康等订单式培训,培养贫困地区基层农业技术带头人,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技能水平,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
中国科协成立中国科技志愿者总队,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自愿、无偿向社会或者他人提供公益性科技类服务。各地科技志愿者深入贫困地区,帮助贫困群众排忧解困。截至2019年12月底,参与科技志愿服务的人员总数约450万人。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通过培育贫困地区基层农技协,建立农技协+专家+基地+农户的科技帮扶模式,组织科技工作者投身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工作,培养基层专家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服务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2018年以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与中国农业大学创建“科技小院”扶贫模式,把科技送到贫困群众身边。图为四川省会理石榴科技小院的驻院专家为果农讲解石榴病虫害防治、开展水肥一体化试验推广工作。
2013年以来,中国科协与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投入转移支付资金24亿元,70%以上资金安排到贫困地区,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三)科普深入基层扎根群众
全国科协系统结合贫困地区实际需求,针对贫困地区青少年、农民、基层干部、科技教师等重点人群开展农村中学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科普活动,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科技教育水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提振脱贫致富信心。
截至2019年9月底,在国家级贫困县支持建成553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占全国总数64.45%。
2013年以来,中国科协累计配发流动科技馆展览475套,共计巡展3555站,服务公众约1.25亿人次,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覆盖率约90%。
2013年以来,中国科协累计配发科普大篷车1538辆,其中向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配发445辆。
经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评选,江西省寻乌县寻乌中学的农村中学科技馆辅导教师黄才发荣获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四)对口结对支援贡献力量
全国科协系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活动,促进新疆、西藏地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维护新疆地区民族团结稳定,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贫困地区发展贡献力量。
积极组织全国科协系统开展帮扶工作。
2014-2015年启动了全国科协系统科普援疆援藏工作,面向农牧民和青少年开展科学普及、科普人才培养,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分别达到6.19%、2.94%,均较2015年有显著提升。
全国地方科协系统对口援疆援藏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