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两不愁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各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强化组织领导,聚焦重点难点,合力攻坚克难,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扶贫制度体系,深入实施一系列补短兜底的教育扶贫工程项目,不断完善精准到人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动落实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倾斜政策,努力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就业安民,全面完成教育扶贫各项任务。
夯实教育脱贫根基
(一)切实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
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抓好控辍保学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专门召开全国控辍保学工作现场推进会,对控辍保学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压实了工作责任。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禁止妨碍义务教育实施的若干规定》《关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突出问题的工作方案》,落实政府控辍保学法定职责,指导全国2811个县(占比95%)“一县一案”制定了控辍保学工作方案。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比对核查机制,建立统一的控辍保学工作台账和在线管理平台,并确立了控辍保学工作台账月报制度,实行动态更新、销号管理,提高精准控辍水平。突出重点抓控辍,确定全国374个县(区)作为控辍保学国家重点监测县,将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直过民族地区适龄儿童等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帮扶。提升质量抓控辍,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健全学生困难学生帮扶制度,避免学生因为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组织开展劝返复学专项行动,辍学学生数量大幅减少。
公办中小学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图为2016年7月,在合肥市方兴小学报名点,来自安徽省舒城县的小朋友在家人的陪伴下报名入学。
贵州省丹寨县通过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实行全方位关爱,优先帮扶。
(二)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2014-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全面改薄”专项补助资金1692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700多亿元。全国共新建、改扩建校舍2.24亿平方米,购置价值1000.3亿元的设施设备,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已有2717个县(区、市)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约占全国总县数的92.7%,16个省(区、市)整体通过认定,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2017年5月,陕西省镇巴县三元镇红鱼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甘肃省天祝县上河东小学改薄项目实施前后对比图(2015年改薄项目)。
(三)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发挥教师队伍在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西部22个省份725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全部实施了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受益教师127.21万人。2019年特岗计划规模达到10万人,银龄讲学计划实施范围扩大至14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募3120名退休教师到农村开展教育支援;国培计划覆盖至所有深度贫困县,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培训平台单位对口“三区三州”地区开展教师信息教育教学培训,为贫困地区打造一大批本土化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实施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2018-2019年度首批向西藏新疆选派4031名支教教师。2019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援疆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第二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选派2万多名教师到贫困县支教,累计选派达15万名。
2016年11月,特岗教师在湖南省隆回县荷香桥镇飞龙小学教学。
视频:《援疆教师》
2019年7月,在青海省囊谦县开展扶贫送教活动。
(四)开展推普脱贫攻坚行动
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建立推普助力脱贫攻坚国家语委委员单位部际协调机制,协调东部6省对口“三区三州”开展推普助力脱贫对口支援;聚焦“三区三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不通普通话的青壮年农牧民、基层干部、教师、学生和学前幼儿等重点人群,分层分类开展普通话示范培训;国务院扶贫办和教育部联合发文在四川、云南等西部9省区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截至2019年12月,四川省凉山州作为行动试点覆盖幼儿园、幼教点3895个,招生学前儿童26.96万人;组织编写《普通话1000句》《幼儿普通话365句》等学习用书,推广“语言扶贫APP”项目;2018、2019年共组织360余支大学生团队开展“推普脱贫攻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19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忻城县、隆林县开展“推普脱贫乡村行”系列活动。
普通话初学者的入门级学习用书《普通话1000句》《幼儿普通话365句》。
(五)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帮助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学生实现大学梦
办好内地西藏班、新疆班,每年招收西藏、新疆学生2万余人,其中招收农牧民子女不少于7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不少于30%。实施民族预科及贫困地区民族专项招生计划,每年安排“三区三州”所在省份招生计划近3.4万人。每年定向招收培养西藏、新疆基层青年干部攻读公共管理硕士300余人。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藏族中学学生在上课。
提升教育脱贫能力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聚焦重点人群,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最贫困群体、贫困残疾人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近三年来,850万贫困家庭的子女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教育脱贫的梦想。
举办“三区三州”职业院校职业指导专题培训班。
聚焦重点项目,实施《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推进东西职业院校协作全覆盖、东西中职招生协作兜底、支持职业院校全面参与东西劳务协作三大行动。东部省(市)、职教集团、职业院校累计资助资金设备额12亿元,共建示范专业点421个,中职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38.9万人,开展培训项目近470个,培训总人数8.4万余人。
聚焦重点领域,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设一批中职学校,各地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水平达到1.2万元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6%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联合全国总工会共同实施“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加强农民工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到2020年将资助150万名农民工。
2015年11月,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通道侗族自治县职业中专签署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全面帮扶通道职业中专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拓宽教育脱贫通道
(一)实施高校招生倾斜政策
2012年以来,组织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取得积极成效。每年招生人数由1万人增至11万余人,累计达到近60万人,为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升入重点高校提供了更多机会。
2015年8月,湖南省龙山县贫困家庭的高考学子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二)完善学生资助服务体系
全力推进学生资助工作,实现了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2012年至2018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学生(幼儿)6.2亿人次,累计资助资金总额10907亿元(不包括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营养膳食补助)。
2016年8月,刚被高校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办完助学贷款手续,不用再为学费发愁。
视频:《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片》
(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2011年,以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国家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午餐改善计划。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1700多个县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学校约14.7万所,受益学生总数4069.7万人。
贵州省丹寨县扬武民族小学学生在新改建的食堂享用免费营养餐。
拓展教育脱贫空间
(一)加强科技人才支撑
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积极组织引导高校发挥人才与科技优势,围绕贫困地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全面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
时代楷模朱有勇(右二)院士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枯族自治县开展扶贫,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立足农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的科技扶贫之路。图为朱有勇院士在指导林下三七种植。
(二)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组织高校聚焦精准扶贫,围绕贫困地区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省渭南、铜川、延安、榆林、咸阳、宝鸡等市的苹果产区和贫困县区,围绕苹果这一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图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在白水苹果实验站讲解苹果栽培技术。
(三)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启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共为中西部近3万个乡镇卫生院招收培养了免费医学生5.6万名,规模上实现了中西部每个乡镇卫生院1名从事全科医疗本科医学毕业生的全覆盖。组织相关高校通过发挥医学学科专业及附属医院作用,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和条件,提供医务人员培养培训、巡回医疗、远程医疗等,提升当地医疗服务能力。
2019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为云南省凤庆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技术培训。
(四)开展特色扶贫活动
创新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三年来各省(区、市)纷纷探索各具特色的“红旅”模式,造就创新创业创造生力军。2019年,全国有100万大学生、23.8万个项目参加了“红旅”活动,对接农户74.8万户,签订合作协议16800余项。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有力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建设。
2019年3月,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在临沧市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精准助力农村地区脱贫。
深入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高校师生主题社会实践,开展惠农服务下乡、留守儿童关爱等活动。2019年,全国共有2000余所高校组织了近万支队伍、约100万师生参与了活动。
2019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小我融入大学,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队在云南省临沧市开展调研。
集聚教育脱贫力量
(一)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高校聚焦贫困地区需求,探索建立了“太行山道路”、“湖州模式”、“曲周模式”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技服务模式,围绕乡村振兴持续创新,通过“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大篷车”、“百名教授兴百村”等多种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做法,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
2015年以来,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右三)在云南省勐腊县河边村通过“小云助贫中心”的创新实践,摸索出以复合型产业为核心的深度贫困综合治理模式。
中国农业大学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对接、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融合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新模式。10年来已经在全国建立了127个科技小院,通过农业技术帮扶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图为在河北省曲周县,科技小院研究生对田间试验样品进行处理。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和项目,重点支持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201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超过3000亿元,80%以上用于中西部地区。
2016年12月,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民族小学的学生在上计算机课,学校办学硬件设施已大为改善。
国家开放大学启动实施“长征带教育精准扶贫工程”,建设教育精准扶贫基地。截至2019年12月底,已累计投入约3500万余元,直接受益3.2万余人。
(三)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
连续两年组织面向“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送培到家”活动,累计培训1100多人。组织相关企业开展教育信息化捐赠活动,累计捐赠总价值超过2.3亿元。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国中小学校(不含教学点)的联网率从2014年的77.4%增加到99.6%,拥有多媒体教室的比例从2014年的65.8%增加到95.2%,数量从230万间增加到374万间,75.9%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学校统一配备的教师终端、学生终端数量分别达到1050万台和1559万台。
2018年11月,“利用高通量宽带卫星实现学校(教学点)网络全覆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现场验收。
中央电化教育馆帮扶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进行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实现了网络教研、专递教学、创客教育、智慧校园全覆盖。图为学生社团正在开展创客科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