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扶贫
    • 1强化顶层设计
    • 2打造扶贫特色产业
    • 3加大科技服务力度
    • 4组织开展产销对接
    • 5创新联贫带贫模式
    • 6光伏扶贫工程
    • 7电商扶贫工程
    • 8构树扶贫工程
  • 产业扶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不断强化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推进力度,组织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出台完善政策举措,总结推广典型范例,扎实推进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技人才服务、农产品产销对接等重点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增收取得明显成效。根据脱贫攻坚项目库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脱贫户中享受产业扶贫支持的占72.3%。

  • 强化顶层设计

      2016年、2018年,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九部门两次联合印发产业扶贫指导意见。
      2016年2月,提出产业扶贫“五个一”工作路径,成为各地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普遍遵循。
      编制产业扶贫规划,落实精准帮扶举措。
  • 打造扶贫特色产业

      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确定扶贫主导产业,贫困地区林果、蔬菜、畜禽、加工、手工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了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等一大批产业扶贫优秀范例。

      陕西省洛川县苹果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幸福果”,全县种植面积53万亩,带动2784户贫困户9541名贫困人口脱贫。
    视频:《圣地延安苹果红》
      江西省赣南脐橙成为贫困群众的“摇钱树”,种植面积156万亩,帮助70万果农增收致富。   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成为西北干旱地区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全市种植面积300多万亩,带动1.27万贫困人口脱贫。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芒果成为老区铸造的农民增收致富“金元宝”,全市种植面积130万亩,带动6.8万户25.23万人脱贫。
      贵州省黔西南州薏仁米产业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大功臣”,全州种植面积66.64万亩,覆盖11410户贫困户42595名贫困人口。   江西省九江市的金丝皇菊成为扶贫“致富花”,全市发展面积2.3万余亩,带动1万余户贫困户脱贫。
      河北省平泉市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顶梁柱”,全市种植规模6.4亿袋,带动贫困户4698户。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色尼区牧发公司牦牛园区规模化养殖厂房。
      贵州省瓮安县建中村刺梨产业基地喜获丰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赛力乡红枣丰收,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   山西省大同市黄花菜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打菜”,云州区种植面积15万亩,覆盖12194户29722名贫困人口。
      湖北省咸丰县茶叶已成为咸丰脱贫产业生力军,全县种植面积23.4万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8万户8万余人。   重庆市石柱县辣椒谱写产业扶贫大文章,全县发展基地面积10万亩,带动2700余贫困户脱贫。
      四川省苍溪县红心猕猴桃成为秦巴山区脱贫致富“黄金果”,全县发展面积39.5万亩,带动15600余户贫困户脱贫。
      四川省宣汉县稻鱼综合种养基地成为脱贫攻坚亮丽风景线,发展面积2.8万余亩,带动3100余户贫困户脱贫。   肉羊产业助力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发展肉羊30万只以上,带动贫困户3万户以上。
  • 加大科技服务力度

      指导832个贫困县组建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4100多个,为“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选派544个技术专家组,在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份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在621个贫困县招募特聘农技人员3000多名,指导各地选聘26万多名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切实提升产业扶贫技术支撑保障水平。继续面向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大力培育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

      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邓秀新院士(左二)在湖北省建始县景阳镇指导柑橘生产。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研究员(右二)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指导马铃薯生产。
      面向贫困地区开展农业技术远程培训。   产业技术专家在四川省新龙县孜托西乡开展青杠木耳种植技术培训。
      专家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大河镇基地开展精品水果技能培训。
  • 组织开展产销对接

      启动实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及“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六大工程,推动营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2018年至2019年底,先后举办17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现场签约金额超过340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在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专门设置扶贫展区,集中展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作用,助力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两年来,推动东部地区与新疆、西藏、青海三省区现场签约项目2182个,签约资金415亿元,已到位资金291亿元。2019年8月会同全国工商联开展“民营企业南疆行”活动,签订项目176个,总投资317亿元,将提供20万个就业岗位。

      2018年7月,西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在甘肃省榆中县举行,其中西北4省区贫困地区现场签约订单97个,签约金额52.54亿元。
      2018年8月,南疆深度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上采购商与供货商现场签订1.4亿元购销协议。   支持建设国家级马铃薯销售市场。
      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 创新联贫带贫模式

      组织大型企业与贫困地区开展对接,推动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贫带贫机制,让贫困户真正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68.2万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26.6万户。

      四川省苍溪县猕猴桃加工企业建成红外线检测冷链分选万吨猕猴桃采后处理中心,该中心拥有中国最先进的六通道分拣设备,每小时能分选猕猴桃7.5吨,每天可分选近100吨,年分选量达2万吨。
      江西省赣州市扶持脐橙龙头企业建成国内先进的脐橙筛选生产线,全市现有果品采后分选生产线293条,处理能力达到3250吨/小时。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螺蛳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签约入驻企业22家,带动435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安徽省砀山县菌之家家庭农场创新开发“庭院经济”,带动838户贫困户签订117.88万棒黑木耳生产协议。
      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盛兴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贷牛还牛”发展模式,带动10多万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青海省泽库县曲玛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召开分红大会。
  • 光伏扶贫工程

      光伏扶贫工程是一项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稳定增收的暖心工程。截至目前,全国27个省(区、市)、1400多个县,以单村或联村形式建设了约8.1万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建设规模约1500万千瓦。

      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全景图。
      安徽省金寨县金刚台村200kW跟踪式村级扶贫电站。
      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光伏扶贫电站。
  • 电商扶贫工程

      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2019年实现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列入综合示范县的每县给予2000万财政资金支持,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促进农村产品上行,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为贫困县投入资金达214.17亿元。
      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在甘肃省陇南市开展电商扶贫试点,探索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一店带多村”的精准电商扶贫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陇南市被授予“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称号,在国务院大督查中获得通报表扬。截至2019年底,陇南市累计开办网店1.4万家、实现电商销售总额达180多亿元、开展电商培训25万多人次、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2万人。2015—2019年,陇南市通过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分别达到430元、620元、710元、810元、840元,其中2019年跨境电商销售额1.9亿元。据统计,全国学陇南电商扶贫示范县536个,占832个贫困县总数的64%。

      2015年9月,一位电商工作人员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苹果产销电商洽谈对接会上检查网销的苹果礼盒。
      2017年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核桃节暨特色产业电子商务成果展。   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网货供应中心繁忙景象。
      山西省隰县扶贫网销农特产品节和农村电商服务站精准扶贫专区。
      河南省西华县孙庄村第一书记秦倩(中)在驻村期间创立“邵蛮楼胡辣汤”品牌,通过与多家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形成电商产业链,引导当地群众发展胡辣汤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江西省宁都县“励志园”帮助残障人士从“病床上”来到“网络上”,从家中致贫的“拖油瓶”转变为致富的“顶梁柱”,让残障人士通过互联网也能走出精彩人生。
      苏宁中华特色扶贫馆农产品展销。
      建设中国社会扶贫网,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其中,电商扶贫平台于2018年1月19日正式上线运营。截止目前,安徽、广东等23省(区)的扶贫产品已经上线,覆盖259个国家级贫困县。图为中国社会扶贫网网站扶贫电商版块。
      积极动员电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参与脱贫攻坚。国务院扶贫办开展电商扶贫典型案例研究项目,2018年评选出60个电商扶贫典型案例并编印《全国电商扶贫典型案例集(2018)》,宣传推广典型经验,扩大社会影响力。
  • 构树扶贫工程

      构树扶贫工程为精准扶贫十项工程之一。该工程推广的杂交构树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我国原生构树的基础上研发改良的新品种,具有生长快、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突出特点,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种植。在贫困地区推广种植杂交构树是产业扶贫的好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200多个县种植杂交构树,参与的构树企业和合作社达600多家,在种苗繁育、采收加工、种养结合、构树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带贫效果明显,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探索了路子,贡献了力量。

      杂交构树育苗工厂。
      杂交构树种植现场。   黄河滩区杂交构树基地。
      杂交构树机械化采收现场。   杂交构树青储打包现场。
      杂交构树饲料喂养畜禽。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