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不断强化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指导推进力度,组织编制产业扶贫规划,出台完善政策举措,总结推广典型范例,扎实推进贫困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科技人才服务、农产品产销对接等重点工作,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增收取得明显成效。根据脱贫攻坚项目库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脱贫户中享受产业扶贫支持的占72.3%。
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确定扶贫主导产业,贫困地区林果、蔬菜、畜禽、加工、手工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了洛川苹果、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等一大批产业扶贫优秀范例。
指导832个贫困县组建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4100多个,为“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选派544个技术专家组,在22个脱贫任务重的省份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在621个贫困县招募特聘农技人员3000多名,指导各地选聘26万多名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切实提升产业扶贫技术支撑保障水平。继续面向贫困地区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大力培育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
启动实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及“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六大工程,推动营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2018年至2019年底,先后举办17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现场签约金额超过340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宣传推介,在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专门设置扶贫展区,集中展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充分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作用,助力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两年来,推动东部地区与新疆、西藏、青海三省区现场签约项目2182个,签约资金415亿元,已到位资金291亿元。2019年8月会同全国工商联开展“民营企业南疆行”活动,签订项目176个,总投资317亿元,将提供20万个就业岗位。
组织大型企业与贫困地区开展对接,推动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贫带贫机制,让贫困户真正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68.2万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626.6万户。
光伏扶贫工程是一项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稳定增收的暖心工程。截至目前,全国27个省(区、市)、1400多个县,以单村或联村形式建设了约8.1万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总建设规模约1500万千瓦。
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2019年实现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列入综合示范县的每县给予2000万财政资金支持,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促进农村产品上行,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为贫困县投入资金达214.17亿元。 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在甘肃省陇南市开展电商扶贫试点,探索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一店带多村”的精准电商扶贫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陇南市被授予“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称号,在国务院大督查中获得通报表扬。截至2019年底,陇南市累计开办网店1.4万家、实现电商销售总额达180多亿元、开展电商培训25万多人次、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2万人。2015—2019年,陇南市通过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分别达到430元、620元、710元、810元、840元,其中2019年跨境电商销售额1.9亿元。据统计,全国学陇南电商扶贫示范县536个,占832个贫困县总数的64%。
构树扶贫工程为精准扶贫十项工程之一。该工程推广的杂交构树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我国原生构树的基础上研发改良的新品种,具有生长快、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等突出特点,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种植。在贫困地区推广种植杂交构树是产业扶贫的好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200多个县种植杂交构树,参与的构树企业和合作社达600多家,在种苗繁育、采收加工、种养结合、构树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带贫效果明显,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探索了路子,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