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档立卡
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性工作,是脱贫攻坚的“第一颗扣子”,按照相关标准和程序,开展精准识别,采集扶贫对象信息,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
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建成全国大集中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包含支撑扶贫开发业务管理、监管评价、业务协同、决策支持、公共服务功能的五个子系统,构建了覆盖中央、省、市、县、乡镇、行政村的六级业务网。
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积累了2013年—2019年7个年度,涵盖了12.8万个贫困村、3000多万贫困户和9000多万贫困人口的大数据。
进行贫困识别
2014年4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动员全国上百万基层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和规范程序,共识别了12.8万个贫困村,2932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
2017年5月,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扶贫干部入户开展精准识别。
2014年9月,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百丈镇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拟定名单进行公示。
开展“回头看”
针对贫困识别中存在的识别不准、应纳未纳、脱贫不实等情况,2015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结合实际,完善识别方法。挤出水分,清理识别不准的贫困人口,补录新识别的贫困人口。规范操作,纳入应纳未纳的低保人口和残疾人口。查漏补缺,在非贫困县、非贫困村开展贫困识别。
2016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驻村工作队员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方法开展“回头看”。
2016年4月,河北省“回头看”工作中,乡镇干部、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深入一线、入户调查,确保了精准识别。图为灵寿县贫困户在调查表上按手印确认。
实行动态管理
2015年以来,国务院扶贫办每年年底组织开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扶贫标准和规范程序,将满足脱贫条件的贫困人口予以脱贫,将新发生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纳入帮扶,对扶贫对象相关数据进行更新。
2016年5月,安徽省岳西县黄泥村村民家中召开村民小组评议会,分析贫困群众脱贫情况。
2018年农历腊月二十九,湖北省恩施市板桥镇的扶贫干部依然坚守岗位,对贫困户信息进行核对。
2019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下发通知,要求对新识别和返贫人口及时纳入,实现了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常态化。
充分发挥作用
通过数据分析和部门间的数据比对,建档立卡为扶贫开发决策、扶贫资金分配和管理、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和实施、行业部门精准帮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等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2015年以来,从历年贫困人口变化情况、深度贫困地区、“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特殊困难群体、行业部门数据比对结果等方面,对建档立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形成了近60份数据分析报告,为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提供了数据支撑和重要参考。
通过大数据比对,为贫困人口户籍办理、残疾证办理、辍学生劝返和行业部门帮扶政策出台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9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基层干部在核实贫困户户籍信息。
2019年7月,陕西省石泉县残联干部在金盆村开展残疾证鉴定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