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篇
青海省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凝心聚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集中火力强攻深度贫困,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和辉煌成就。
精准聚焦 鏖战高原
青海省是六盘山和四省藏区片区全覆盖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攻坚任务艰巨。2013年末贫困发生率19.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9个百分点。2017年确定15个深度贫困县、129个深度困难乡镇。

青海省贫困全覆盖图。
青海藏区高寒缺氧、环境恶劣。图为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旧貌。
青海东部干旱山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图为互助县东家沟村旧貌。 落实责任 压茬推进
构建1+8+10政策体系,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力亲为、靠前指挥,以“双组长”制压茬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8名省委常委包“战区”,38名省级领导联点到县,一线调研督导,强力推动落实。
培育产业 筑牢根基
全省青稞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图为海北州门源县10万亩青稞种植基地。

全省牦牛存栏数近500万头,占全国牦牛总数40%。共成立961家牧业股份合作社,覆盖贫困户6 .5万户19.6万人。图为泽库县拉格日村生态牦牛养殖场。

全省18万农牧民吃上“旅游饭”,208个村2万多贫困人口依托旅游扶贫实现发展增收。图为湟中县卡阳村花海。

天空之境——青海茶卡盐湖旅游扶贫项目成为网红打卡胜地。

全省从事民族文化手工业的人员超过12万多人。图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伊佳公司扶贫车间。

全省1622个贫困村实现光伏扶贫项目全覆盖,每个村均年收益30万元以上。图为玛多县村级扶贫光伏电站。
在全国280多个城市开设约2.72万家拉面店,从业人员近20万人,拉面经济及相关产业经营收入达150亿元,助推7万多贫困群众脱贫。图为化隆县培训拉面技师。
全省开发生态管护岗位16万个,4.99万名贫困群众上岗。图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员正式上岗。 解“两不愁” 保“三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5.2万户20万人,贫困户危旧房改造5.54万户,有效解决了农牧民住房安全问题。图为互助县班彦村新貌。
织密基本医疗保障网。图为同德县开展藏区妇女“两癌”筛查工作。

对藏区六州所有学生和西宁、海东两市贫困家庭学生学前三年、义务教育九年、普通高中和中职三年实施免费教育。图为格尔木市长江源小学。

低保兜底实现“应保尽保”。图为海晏县福利院农村老人的幸福生活。
夯实根基 补齐短板

实现国电全省县域全覆盖,实施826个贫困村电网改造工程,提前实现动力电村村通。
通过实施四批电信光纤通达工程,建成“全光网省”,图为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村民在使用笔记本上网。
全省84.3万人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

具备条件的贫困地区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同时100%乡镇、83%的行政村开通公交线路。图为玉树州曲麻莱县乡村通畅公路。
青南牧区群众用上智能手机。
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图为省文化广电部门为基层赠送广电收听终端设备。
群策群力 众志成城
东西协作、对口帮扶成效明显。截至2018年底,六省市累计投资79亿元,为青海脱贫攻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10.17全国扶贫日社会各界踊跃捐资捐款。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先后选派1.49万名干部奔赴农牧区进驻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的赞歌、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
决战决胜 奔向小康
经过五年多奋力拼搏,全省农牧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青海如期脱贫、同步小康已具备基本条件。

互助县班彦村乔迁新居后喜迎十九大场景。

湟中县脱贫致富农民喜领脱贫光荣证。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