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篇
    • 1陇原大地绽新颜
    • 2扶贫攻坚创先河
    • 3敢死拼命抓脱贫
    • 4帮扶协作力度大
    • 5内生动力促笑靥
  • 甘肃篇

      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等贫困地区列入国家“三西”建设,甘肃开创了政府主导式区域性的扶贫开发先河。
      2013年2月和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到甘肃视察工作,2019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甘肃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怀,充分体现了对全省各族人民的深情牵挂和关心厚爱。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定不移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主要领导带头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咬定脱贫目标,聚焦深度贫困,贯彻精准方略,实施“一户一策”,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五个基础”,敢死拼命、顽强拼搏,陇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从1982年到2019年,贫困人口由1254万人减少到17.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4.8%下降到0.9%,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谱写了甘肃脱贫攻坚的壮丽新篇章。

      2013—2019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投入626.19亿元,占1983—2019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投入888.97亿元的70.44%。
      1983-2019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计投入194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2013年-2019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共投入171亿元,占1983-2019年省级总投入194亿元的88.23%。
  • 陇原大地绽新颜

      甘肃受历史、自然、区位、资源等多种因素影响,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2013年,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52万人、贫困村6220个。2017年,甘南州、临夏州和天祝县列为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省里根据主要贫困指标确定18个深度贫困县、40个深度贫困乡镇以及3720个深度贫困村,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难中之难。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贫困群众。图为布楞沟村村民住房旧貌。   如今,布楞沟村群众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图为村民住房新貌。
      过去,布楞沟群众生活极为困难,靠天吃水。图为布楞沟村村民从自家屋顶接雨水吃。   如今,布楞沟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布楞沟村看今昔对比,原载于2019年8月8日《人民日报》①:昔日布楞沟的羊肠小道。②:布楞沟小学旧貌。③:现在的布楞沟小学。 ④:曾经的取水之苦。⑤:户户通了自来水。⑥:机播土豆。⑦:上世纪80年代的土坯房。⑧:今日布楞沟新民居。⑨:布楞沟的新路。
  • 扶贫攻坚创先河

      扶贫主战场在甘肃,艰辛探索在甘肃,实践结晶在甘肃。 1982年国家将甘肃省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地区20个县和河西19个县列入“三西”建设范围,确立了“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的扶贫战略方针。

      “三西”建设时期 甘肃贫困人口由1983年的1400万人减少到1993年的927万人,解决了一些最贫困地区农村“食不裹腹、住不避风雨”的绝对贫困问题。图为景电二期水利工程,是历时30多年的“三西”建设战略性工程。
      “四七”扶贫攻坚时期 从1994年至2000年,用7年时间,解决省内40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出了“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调结构”的发展旱作农业“十二字”方针。到2000年底实现了贫困人口“双三百”(人均300元钱,300公斤粮)的目标,全省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达到1078元,农村贫困面由74.8%下降到37%,基本解决了“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图为环县修砌“大地之爱—母亲水窖”。
      第一个扶贫开发纲要时期  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突出“一体两翼”(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战略,摸索出了“三个顺应三个遵循”(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和抓好“三个基本”(即:基本条件的改变、基本增收产业的培育、基本素质的提高)等一系列具有甘肃特色、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在全国首创参与式扶贫开发模式,即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图为项目村庄浪县南坪乡沈坪村。
  • 敢死拼命抓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省委、省政府把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摆在突出位置,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攻坚重点,深入实施“一户一策”“两不愁三保障”冲刺清零等行动,多措并举,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主动加强与帮扶省市协作,构建了省内外力量共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一)主攻产业促增收

      实施“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产业精准扶贫行动。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在榆中县举办了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2019年还在临夏州举办了“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对接活动。图为2019年甘肃省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一角。
      马铃薯产业作为全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生产、贮藏、加工、研发和营销一体化产业格局正在快速形成。图为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马铃薯生产基地。   蔬菜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图为甘谷县辣椒丰收场景。
      苹果产业持续壮大,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图为静宁县苹果丰收景象。
      陇南市武都区佛堂沟油橄榄种植示范基地。
      全省以牛羊为主的养殖产业扶贫成效明显,据行业预计,2019年牛存栏458.9万头,出栏212万头;羊存栏2000万只,出栏1562.3万只。   中药材产业是甘肃在全国最具比较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药材面积居全国前列,道地品种市场份额大,药材质量驰名中外,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贡献突出。图为靖远县枸杞晒场。
      宕昌县将台乡红明土蜂养殖,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2018年,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陇西县开幕,甘肃中医药产业引资110多亿元。图为药博会现场。
      旅游扶贫 全省形成了景区带动型、城镇辐射型、廊道景观型、产业依托型、乡村休闲型、创意主导型6种旅游产业扶贫模式。截止2019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旅游专业村1053个,发展农(牧)家乐19165户,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151个。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07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20亿元,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图为甘南州打造的迭部县扎尕那旅游专业村。
      电商扶贫 甘肃省在全国首创电商扶贫新模式,75个贫困县已实现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94%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的乡镇建成服务站,80%的深度贫困村建成服务点。2019年,全省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162亿元,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近380元。图为文县村级电商扶贫服务点为贫困群众代购网货。
      扶贫车间 截至2019年12月底,全省建设扶贫车间1982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3.36万人。图为甘肃诺威服装有限责任公司扶贫车间。

    (二)紧盯弱项补短板

      安全饮水 截止2019年底,全省建成集中供水工程9440处,引泉、小电井、大口井及水窖等分散工程28万处,集中供水率提高到91%、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8%,历史性的解决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图为华亭县王寨村引进自来水,孩子们乐开了花。
      靖远县双龙乡碾沟村人畜饮水工程建成通水。
      教育扶贫 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全覆盖的资助体系。2012-2019年,全省发放各类资助金270亿元,受益学生1676万人(次),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图为临夏州学生欢快上学场景。
      健康扶贫 全面消除乡村两级基本医疗有保障“空白点”,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和有制度保障目标。
      危房改造 截止2019年底,累计投入危改补助资金174.13亿元,全省共有174.93万户贫困群众实施了危房改造。图为秦安县“一户一方案、一房一办法”改造贫困户危房。
      交通扶贫 截止201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由建国初期的不足4000公里增加至15.14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1.98万公里增加到12.09万公里。图为农村道路交通新旧对比。
      易地扶贫搬迁 “十三五”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9.9万人,目前安置住房已建成,群众已基本入住。图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貌。
      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整乡易地扶贫搬迁。

    (三)驻村帮扶显真情

      全省622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1042个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共派驻驻村帮扶工作队干部22587人。他们深入农户,宣传政策,落实帮扶计划,帮助改善基础条件,帮助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监管扶贫项目资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广普及普通话,帮助建强基层组织,为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驻村帮扶 镇原县郭原乡驻村帮扶工作队干部帮助王沟圈村民青贮饲料。

    (四)舍身忘我战脱贫

      在脱贫攻坚一线上,有这么一帮人,他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省委“敢死拼命抓脱贫”的号召,不畏困难,勤奋尽责,拼搏实干,呕心沥血推进脱贫攻坚,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使命担当。

      优秀共产党员秦彦军生前系陇南市礼县龙林镇党委书记。 2018年1月26日,在工作岗位不幸逝世,年仅42岁。
  • 帮扶协作力度大

    (一)中央单位定点扶贫

      36个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全省43个贫困县,2017-2019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74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911个,引进各类资金76.06亿元。

      全国妇联在西和县、漳县举办巾帼培训项目24期,培训贫困妇女1656人。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

      天津、厦门、福州、青岛四市帮扶全省10个市州、58个片区贫困县,截止2019年底,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9.59亿元。

      津甘东西协作“组团式+院包科”支医帮扶。   厦门市海沧区帮扶积石山县兴办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
      2019年定西市组织输转贫困劳动力3898人赴福州市就业。   陇南市电商体验馆落户青岛市。
  • 内生动力促笑靥

      精神扶贫助力精准脱贫,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立志“增志”上花力气、下功夫,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积石山县召开“两户”见面会,脱贫户与贫困户促膝交心话脱贫。
      灵台县星火乡东岭村贫困户白新红光荣脱贫。
      收获时的欢颜。   装进兜里的温暖。
      分红时的喜悦。   未来的希望。
    脱贫致富乐万家。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