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篇
齐风泱泱,鲁韵汤汤,这里有文化之根生生不息的心灵原乡,这里有民族之魂岿然而立的精神高地,在新时代奋进的征程中,山东人民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着告别贫困共享小康的美好篇章。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全省“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工作布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五级书记抓、党政一齐上、社会齐动员的大扶贫格局,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深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至2018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51.6万人(其中国家贫困标准118.3万人),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基本“归零”,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2019-2020年,山东坚持把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攻坚“三保障”:挪穷窝 脱穷境 拔穷根
危房改造“挪穷窝”:宜固则固、宜建则建、宜养则养、宜租则租、宜保则保,确保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

单县时楼镇王寨村74岁的张洪彬,推倒旧房,住上新房。

单县高韦庄镇扶贫周转房的老人们聚在院子里一起聊天。
健康扶贫“脱穷境”:通过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机构减免、医疗救助、医疗商业补充保险“五重保障”,打造因病致贫返贫“防火墙”。

淄博市首创“第一村医”健康扶贫模式,从二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中选派优秀医生到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基础设施建设较弱的村开展帮扶工作。

山东省中医药大学在菏泽市鄄城县董口镇举办大型义诊活动。
教育扶贫“拔穷根”: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政策,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定向招生、订单培养,确保贫困家庭学生都能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山东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图为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中心学校配置新校车。

鄄城县七街村为新建小学配备桌椅。
聚焦贫困人口饮水安全:2015年至今,山东省实施2043个扶贫工作重点村通水工程,优先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扶贫干部在巨野县前店子村贫困户家中了解饮用水情况。
紧盯“黄河滩”:给滩区群众一个稳稳的家
雄壮的母亲河滔滔奔腾5464公里,一路向东进入山东,从菏泽市东明县始,自东营市垦利区入海,黄河滩区总面积1702平方公里,居住人口60多万人,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薄弱,发展能力受限。2017年,山东省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规划总投资260亿元。

黄河滩区迁建规划。

正在淤积筑台中的东明县8号村台。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一期试点工程——东平县耿山口社区。
2018年9月8日是鄄城县左营乡管寺村一个需要记入历史的日子,816户、2600多名群众搬出世代居住的滩区村庄,住上新楼房,圆了他们的安居梦。

鄄城县管寺村村民搬入左南社区新家。
《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统筹考虑搬迁安置、经济发展、就业创业、生态建设等,大力培植特色农业、生态养殖、绿色旅游等产业,确保滩区居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曹县大集镇有17个村被阿里巴巴集团评为 “中国淘宝村”,曹县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淘宝村集群。
单县吴三庙村晾晒卫生香的美丽景色。
鄄城县董口镇是典型的滩区乡镇,33个行政村中有19个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他们探索出“送岗上门、就地就近就业”的扶贫车间做法,为滩区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提供新途径。
鄄城县董口镇代堂村扶贫车间。
鄄城县西曹村78岁老人张凤英说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挣工资的人。
聚焦“沂蒙山”:绝不让一名老区群众掉队
沂蒙山区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沂蒙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1995年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整体脱贫。由于历史自然原因,截至2015年底,临沂市还有贫困群众25.5万户、44.2万人,占全省的1/6,脱贫攻坚任务特别繁重。山东省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红色引擎”,强班子、鼓斗志、壮产业,绝不让一名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

从厉家寨(上图)到九间棚(下左图),沂蒙精神代代相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牛庆花、刘加芹、曹淑云等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下右图)。
用沂蒙精神砥砺初心,第一书记在临沂市革命烈士陵园举行出发授旗仪式。
脱贫攻坚战,要有领头雁。兰陵县代村社区党委一班人。

莒县峤山镇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贫困革命老区扶贫项目,37.4公里生产路覆盖19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

蒙阴县种植优质蜜桃65万亩,带动6300多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沂水县泉庄镇产业扶贫特色养殖项目。

沂水县吴家楼子村三位70岁以上老人通过缝制工艺品增加收入。

淄博市沂源县“土专家”(后)在向农村妇女传授刺绣加工技术。
锁定“老病残”: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残有所助
截至2019年底,山东有脱贫享受政策人口197.9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56.4%,患大病、慢性病、残疾的占59.8%。山东着力完善综合性保障措施,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助。

76岁的张德志是蓬莱市小门家镇卧龙村农民,平时为村里乡亲父老制作和修理农用工具,在村里率先脱贫。
日照市扶贫志愿者协会创办爱心食堂10处,为155名失能半失能贫困老年人每天提供免费午餐。
昌邑市义工常年给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老人过生日,让她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邹平市人民医院健康扶贫志愿服务队到南部山区贫困户家中进行健康查体。
2017年5月,汶上县郭仓镇美化村贫困残疾人吴怀庆制作面条。
生活在莱西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残疾人们开心游戏。
奋力走在前:山东实践 山东探索 山东经验
山东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积极探索创新,先后创造出扶贫车间、扶贫资产“四权分置”、村级扶贫专岗等经验做法,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山东智慧、山东方案。

扶贫资产“四权分置”: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确保收益权、落实监督权。

沂南县东斗沟村75岁的王丕英老人,领到两个季度720元养老孝心基金。
德州市在全国率先推行设立村级扶贫专岗,图为乐陵市云红街道匡家村专岗服务人员。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枣庄市山亭区贫困户侯以林的脱贫日记。

莘县打造一批扶贫文化墙,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脱贫攻坚浓厚氛围。
视频:《济南市小积分蕴含扶贫大逻辑》

即墨市灵山镇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玫瑰小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集体和贫困户双增收。

日照市东港区建设的90兆瓦集中式农光互补光伏扶贫电站,为6000余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东西部扶贫协作谱新篇,图为青岛(胶州)辣椒产业商会在新疆等七省区建立种植示范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咬定总攻目标聚焦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山东将再接再厉,尽锐出战、狠抓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